|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15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12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15页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 第16-27页 | 
| 一、自媒体时代概述 | 第16-18页 | 
| (一)自媒体及自媒体时代的内涵 | 第16-17页 | 
| (二)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 | 第17-18页 | 
|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概述 | 第18-22页 | 
|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8页 |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 第18-19页 | 
|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概述 | 第22-24页 | 
|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22-23页 | 
|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特点 | 第23-24页 | 
| 四、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 第24-27页 | 
| (一)人文关怀是自媒体时代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5页 | 
| (二)人文关怀是自媒体时代建设和谐新校园的重要途径 | 第25-26页 | 
| (三)人文关怀是自媒体时代提升现实社会精神境界的关键要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 | 第27-42页 | 
| 一、论题的研究调查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取得的成效 | 第29-36页 | 
| (一)改善了人文关怀的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29-31页 | 
| (二)扩展了人文关怀的时空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 | 第31-33页 | 
| (三)丰富了人文关怀的载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 第33-35页 | 
| (四)增进了人文关怀的交互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 第35-36页 | 
|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 (一)师生信息获取发生可逆性转变 | 第36-37页 | 
| (二)教育对象“叛逆性”日益凸显 | 第37-38页 | 
| (三)思想动态监管难度增大 | 第38-40页 | 
| (四)家庭教育沟通弱化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2-52页 | 
| 一、学校之痛 | 第42-45页 | 
| (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不高 | 第42-44页 | 
| (二)与自媒体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机制不健全 | 第44-45页 | 
| (三)校园文化中缺少人文关怀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 | 第45页 | 
| 二、个体之缺 | 第45-47页 | 
| (一)大学生对人文关怀的主动性缺失 | 第45-47页 | 
| (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不足 | 第47页 | 
| 三、家庭之失 | 第47-49页 | 
| (一)家长过分溺爱,忽视关爱意识的培养 | 第47-48页 | 
| (二)家庭教育过早电子化,缺乏沟通监管 | 第48-49页 | 
| (三)家庭氛围重物质轻精神 | 第49页 | 
| 四、社会之误 | 第49-52页 | 
|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失落 | 第49-51页 | 
| (二)网络媒体的导向失误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 | 第52-64页 | 
| 一、完善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推进人文关怀实践 | 第52-59页 | 
| (一)加强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第52-55页 | 
|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网络平台建设 | 第55-56页 | 
| (三)建构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机制 | 第56-59页 | 
| (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人文环境 | 第59页 | 
| 二、引导自我教育,激发个体主动意识 | 第59-61页 | 
|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 第60页 | 
| (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 第60-61页 | 
| 三、创建人本化的家庭教育环境,改进家庭关爱方式 | 第61-62页 | 
| (一)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 第61页 | 
| (二)改进家庭交流方式 | 第61-62页 | 
| (三)重视家长示范作用 | 第62页 | 
| 四、营造社会良好人本氛围,弘扬人文精神 | 第62-64页 | 
| (一)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 第62-63页 | 
| (二)利用网络媒体做好人文关怀理念的宣传和引导 | 第63-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