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1.2.1 整体叶盘数控砂带磨削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2 机床颤振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3 机床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1.3.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2 整体叶盘砂带磨削原理与磨削过程颤振机理研究 | 第21-35页 |
| 2.1 砂带磨削加工技术与原理分析 | 第21-24页 |
| 2.1.1 砂带磨削基本形式 | 第21-22页 |
| 2.1.2 开式砂带磨削加工方式 | 第22-23页 |
| 2.1.3 新型开式砂带磨削原理 | 第23-24页 |
| 2.2 整体叶盘砂带磨削方式对叶片加工过程影响 | 第24-27页 |
| 2.2.1 整体叶盘结构特点与加工技术要求 | 第24-26页 |
| 2.2.2 整体叶盘开式砂带磨削装备结构特征 | 第26页 |
| 2.2.3 整体叶盘砂带磨削接触轮的选择及加工影响 | 第26-27页 |
| 2.3 整体叶盘叶片磨削过程物理建模与颤振机理研究 | 第27-33页 |
| 2.3.1 磨削颤振基本原理 | 第27页 |
| 2.3.2 整体叶盘砂带磨削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颤振机理 | 第27-32页 |
| 2.3.3 磨削颤振条件下磨削加工的工件磨削形貌 | 第32-3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3 整体叶盘磨削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静动力学分析 | 第35-45页 |
| 3.1 整体叶盘磨削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静动力学分析理论 | 第35-36页 |
| 3.2 整体叶盘磨削末端力控功能模块三维建模与静力学分析 | 第36-41页 |
| 3.2.1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三维建模 | 第36-37页 |
| 3.2.2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37-40页 |
| 3.2.3 接触杆/接触轮结构静态分析 | 第40-41页 |
| 3.3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动态特性分析 | 第41-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整体叶盘砂带磨削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拓扑优化设计 | 第45-55页 |
| 4.1 变密度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 第45-46页 |
| 4.2 基于变密度法的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拓扑优化 | 第46-52页 |
| 4.2.1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拓扑优化流程 | 第46-47页 |
| 4.2.2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拓扑优化 | 第47-50页 |
| 4.2.3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拓扑优化结果 | 第50-52页 |
| 4.3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优化后静动力学分析 | 第52-54页 |
| 4.3.1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优化后静力学验证 | 第52-53页 |
| 4.3.2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优化后模态分析 | 第53-5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5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结构优化后磨削实验验证 | 第55-69页 |
| 5.1 末端接触力控功能模块机构优化后磨削实验方案设计 | 第55-59页 |
| 5.1.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 第55-58页 |
| 5.1.2 整体叶盘叶片砂带磨削实验方案设计 | 第58-59页 |
| 5.2 实验结果 | 第59-67页 |
| 5.2.1 整体叶盘叶片磨削过程振动分析 | 第59-61页 |
| 5.2.2 优化前后叶片表面粗糙度检测 | 第61-65页 |
| 5.2.3 优化前后叶片型面精度检测 | 第65-66页 |
| 5.2.4 优化前后叶片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第66-6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6.1 结论 | 第69页 |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 | 第77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7页 |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荣誉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