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耐碱耐高温普鲁兰酶菌株的筛选、优化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淀粉酶及其分类第11页
    1.2 普鲁兰多糖及普鲁兰酶第11-16页
        1.2.1 普鲁兰多糖第11-12页
        1.2.2 普鲁兰酶第12-15页
        1.2.3 普鲁兰酶的水解产物低聚麦芽糖第15-16页
    1.3 涂膜保鲜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1 壳聚糖涂膜保鲜剂研究第16页
        1.3.2 鱼涂膜保鲜研究第16-17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第17-21页
        1.4.1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2 研究主要内容第18-21页
第二章 普鲁兰酶生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第21-31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1-23页
        2.1.1 材料第21页
        2.1.2 试剂与仪器第21-22页
        2.1.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第22-23页
    2.2 试验方法第23-27页
        2.2.1 菌株筛选第23页
        2.2.2 菌种发酵第23页
        2.2.3 酶活力测定(DNS法)第23-24页
        2.2.4 菌种的分离鉴定第24-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29页
        2.3.1 16S rDNA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第27-28页
        2.3.2 菌落形态第28页
        2.3.3 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巨大芽孢杆菌产酶能力的条件优化第31-45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1页
        3.1.1 材料第31页
        3.1.2 试剂与仪器第31页
        3.1.3 培养基第31页
    3.2 试验方法第31-33页
        3.2.1 单因素试验第31-32页
        3.2.2 Plackett-Burman试验第32-33页
        3.2.3 Box-Behnken试验设计第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3页
        3.3.1 巨大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第33-34页
        3.3.2 单因素试验第34-38页
        3.3.3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第38-39页
        3.3.4 响应面试验结果第39-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普鲁兰酶酶学性质的研究第45-51页
    4.1 试验材料第45页
        4.1.2 菌株第45页
        4.1.3 主要溶液及其配置第45页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5页
    4.2 试验方法第45-47页
        4.2.1 酶学性质测定方法第45-46页
        4.2.2 SDS-PAGE和酶谱分析第46页
        4.2.3 酶解产物分析方法(薄层层析法)第46-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0页
        4.3.1 酶反应最适pH及pH的稳定性第47页
        4.3.2 酶反应最适温度及温度的稳定性第47-48页
        4.3.3 普鲁兰酶的SDS-PAGE和酶谱分析第48-49页
        4.3.4 TLC分析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普鲁兰酶水解产物对罗非鱼片的保鲜作用第51-61页
    5.1 材料和仪器第51页
        5.1.2 材料第51页
        5.1.3 仪器与设备第51页
    5.2 试验方法第51-53页
        5.2.1 水解产物制备第51-52页
        5.2.2 膜配方第52页
        5.2.3 样品预处理第52页
        5.2.4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第52-5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3-59页
        5.3.1 罗非鱼的感官评定第53-54页
        5.3.2 电导率的变化第54-55页
        5.3.3 pH值的变化第55-56页
        5.3.4 TBA值的变化第56-57页
        5.3.5 菌落总数的变化第57-58页
        5.3.6 TVB-N的变化第58页
        5.3.7 汁液流失率第58-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6.1 结论第61-62页
    6.2 创新点第62页
    6.3 展望第62-63页
致谢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附录A第73-75页
附录B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武乡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