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丛枝菌根真菌概述 | 第13-14页 |
1.1 AM真菌的形态结构 | 第13-14页 |
1.2 AM真菌的生理生态功能 | 第14页 |
2 丛枝菌根中氮代谢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2.1 丛枝菌根的两种养分吸收途径 | 第15页 |
2.2 AM真菌吸收氮的形态 | 第15-17页 |
2.3 丛枝菌根中氮的吸收、同化和转运 | 第17-18页 |
2.4 AM真菌氮转运与磷代谢关系 | 第18页 |
2.5 AM真菌氮转运与碳代谢的关系 | 第18-19页 |
3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9-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不同氮源对AM真菌侵染宿主和精氨酸形成的影响 | 第23-38页 |
引言 | 第23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2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24-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1 育苗与培养 | 第28页 |
2.2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第28-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1 不同氮源对棉花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 不同氮源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不同氮源对棉花植株菌根精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不同氮源对棉花植株地上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5 不同氮源对棉花植株地上部磷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不同磷源对AM真菌侵染宿主和精氨酸形成的影响 | 第38-47页 |
引言 | 第38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3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2.1 育苗阶段 | 第40页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1 不同磷源对棉花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 不同磷源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不同磷源对棉花植株菌根精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不同磷源对棉花植株地上部氮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3.5 不同磷源对棉花植株地上部磷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不同氮磷组合对菌根化棉花侵染率和生长的影响 | 第47-52页 |
引言 | 第47页 |
1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4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2.1 育苗和培养 | 第48-49页 |
2.2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第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3.1 氮磷不同浓度组合对菌根化棉花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 氮磷不同浓度组合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不同碳源对AM真菌侵染宿主和精氨酸形成的影响 | 第52-61页 |
引言 | 第52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2-5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52-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2.1 育苗和培养 | 第53-54页 |
2.2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3.1 不同碳源对AM真菌棉花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 不同碳源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 不同碳源对接种AM真菌棉花植株精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3.4 不同碳源对接种AM真菌棉花氮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5 不同碳源对接种AM真菌棉花磷含量影响 | 第58-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1 结论 | 第61-62页 |
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