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以泸县学生坠亡事件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外研究述评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6-21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地方政府 | 第16页 |
2、突发事件 | 第16-17页 |
3、网络舆情 | 第17-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把关人”理论 | 第18-19页 |
2、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页 |
3、网络共振理论 | 第19-20页 |
4、危机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三、泸县学生坠亡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案例剖析 | 第21-30页 |
(一)泸县学生坠亡事件网络舆情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1、事件发生 | 第21页 |
2、网民关注 | 第21页 |
3、官方回应 | 第21页 |
4、媒体介入 | 第21-22页 |
5、事件结束 | 第22页 |
(二)泸县学生坠亡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情况 | 第22-24页 |
1、舆情传播路径 | 第22-23页 |
2、网民观点态度 | 第23页 |
3、谣言传播情况 | 第23页 |
4、舆情热度分析 | 第23-24页 |
(三)泸县学生坠亡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规律 | 第24-26页 |
1、潜伏期 | 第24-25页 |
2、发酵期 | 第25页 |
3、爆发期 | 第25页 |
4、消退期 | 第25-26页 |
(四)泸县学生坠亡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中的不足之处 | 第26-30页 |
1、反应迟钝滞后,放任网络舆情发酵 | 第26-27页 |
2、缺少发声渠道,权威信息供给不足 | 第27页 |
3、官方回应缺失,网络谣言肆意蔓延 | 第27-28页 |
4、舆情引导乏力,政府舆论把关失位 | 第28页 |
5、态度消极对抗,导致舆情不断升级 | 第28-29页 |
6、重视程度提高,真相公布舆情平息 | 第29-30页 |
四、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7页 |
(一)互联网思维欠缺,网络舆情观念淡薄 | 第30-31页 |
1、思想观念仍未进入互联网时代 | 第30页 |
2、低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3、不能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 第31页 |
(二)工作机制不健全,应对处置效率不高 | 第31-33页 |
1、沟通协调不够通畅 | 第32页 |
2、应对机构权力分散 | 第32页 |
3、缺少监督问责机制 | 第32-33页 |
(三)不善运用自媒体,回应引导效果不佳 | 第33-35页 |
1、信息发布不及时 | 第33-34页 |
2、回应态度不真诚 | 第34页 |
3、自媒体阵地失守 | 第34-35页 |
(四)监测管控不到位,导致舆情恶化升级 | 第35-37页 |
1、监测能力不足 | 第35-36页 |
2、管控方式不合理 | 第36-37页 |
五、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 第37-46页 |
(一)培养建立互联网时代的舆情观 | 第37-39页 |
1、深刻认识互联网对舆论环境的重塑 | 第37-38页 |
2、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大影响 | 第38页 |
3、转变固有的管控思维方式 | 第38页 |
4、提高党员干部的网络舆论危机意识 | 第38-39页 |
(二)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管理体系 | 第39-41页 |
1、完善法规制度 | 第39-40页 |
2、健全工作机制 | 第40页 |
3、强化追责问责 | 第40-41页 |
(三)优化地方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 第41-43页 |
1、潜伏期:重视技术管网,强化监测预警 | 第41-42页 |
2、发酵期:借助传统媒体,争夺话语主导权 | 第42页 |
3、爆发期:善用自媒体,占据舆论制高点 | 第42-43页 |
4、消退期:线上线下联动,防止舆情反复 | 第43页 |
(四)创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 | 第43-46页 |
1、强化行业企业主体责任 | 第43-44页 |
2、引导网民提升网络素养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