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2.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2.3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3.1 影子银行属性 | 第15-17页 |
1.3.2 影子银行固有脆弱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1.3.3 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研究 | 第18-20页 |
1.3.4 影子银行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 | 第20-21页 |
1.3.5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及思考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23-3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1.1 影子银行的界定 | 第23-24页 |
2.1.2 流动性的概念 | 第24-25页 |
2.1.3 金融市场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4 金融市场效率 | 第26页 |
2.2 理论综述 | 第26-31页 |
2.2.1 金融中介论 | 第26-27页 |
2.2.2 货币数量论与货币乘数论 | 第27-29页 |
2.2.3 流动性效应理论 | 第29-30页 |
2.2.4 财富效应理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影子银行概述及其流动性创造过程 | 第31-45页 |
3.1 影子银行概述 | 第31-39页 |
3.1.1 影子银行的诞生与发展 | 第31-33页 |
3.1.2 影子银行流动性规模 | 第33-35页 |
3.1.3 影子银行系统的构成 | 第35-39页 |
3.2 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 | 第39-45页 |
3.2.1 影子银行流动性创造形式 | 第39-41页 |
3.2.2 影子银行流动性创造过程 | 第41-45页 |
第四章 影子银行流动性创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45-64页 |
4.1 影子银行流动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现状 | 第45-49页 |
4.1.1 货币市场运行现状 | 第46-47页 |
4.1.2 资本市场运行现状 | 第47-48页 |
4.1.3 房地产市场运行现状 | 第48-49页 |
4.2 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因素 | 第49-52页 |
4.2.1 市场预期与金融资源配置 | 第49-50页 |
4.2.2 杠杆率与资产价格 | 第50-52页 |
4.3 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原理 | 第52-56页 |
4.3.1 货币市场流动性资产供求模型 | 第53页 |
4.3.2 资本市场流动性IS-LM模型 | 第53-56页 |
4.4 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影响的传导路径 | 第56-64页 |
4.4.1 对金融市场的直接传导路径 | 第56-60页 |
4.4.2 对金融市场的间接传导路径 | 第60-64页 |
第五章 影子银行流动性对金融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64-81页 |
5.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 第64-66页 |
5.1.1 SVAR模型的选择 | 第64页 |
5.1.2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 第64-66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6-68页 |
5.3 平稳性检验 | 第68-70页 |
5.4 影子银行与资产价格的协整检验 | 第70页 |
5.5 SVAR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 第70-73页 |
5.7 SVAR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73-76页 |
5.7 方差分解分析 | 第76-77页 |
5.8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77-79页 |
5.9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81-87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82-87页 |
6.2.1 加强影子银行流动性管理 | 第82-83页 |
6.2.2 减缓影子银行的顺周期特性 | 第83页 |
6.2.3 加强杠杆率的管理 | 第83-84页 |
6.2.4 避免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 第84页 |
6.2.5 改进货币政策调节方式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