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 第一节 课题来源 | 第7页 |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9页 |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8页 | 
| 二、国内概况研究 | 第8-9页 | 
| 第二章 互动装置艺术的性质与特征 | 第9-16页 | 
| 第一节 装置艺术走向互动 | 第9-10页 | 
| 一、互动装置艺术溯源 | 第9页 | 
| 二、互动装置艺术与传统装置艺术的关系 | 第9-10页 | 
| 第二节 互动装置艺术的基本特征 | 第10-11页 | 
| 一、互动装置艺术的交互性 | 第10页 | 
| 二、互动装置艺术的科技性 | 第10-11页 | 
| 三、互动装置艺术的融合性 | 第11页 | 
| 四、互动装置艺术的体验性 | 第11页 | 
| 第三节 互动装置艺术的基本形式 | 第11-14页 | 
| 一、物理、机械动力类互动装置艺术 | 第11-13页 | 
| 二、传感类互动装置艺术 | 第13页 | 
| 三、数字媒体影像类互动装置 | 第13-14页 | 
| 第四节 互动装置艺术中的科技手段 | 第14-15页 | 
| 一、人机交互技术 | 第14页 | 
| 二、语音合成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 | 第14页 | 
| 三、增强现实技术 | 第14页 | 
| 四、全息投影技术 | 第14-15页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互动装置艺术的舞台——城市公共空间 | 第16-18页 | 
| 第一节 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与分类 | 第16页 |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 第16页 | 
|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 第16页 | 
|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 | 第16页 | 
| 第二节 互动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契合点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四章 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公共空间 | 第18-26页 | 
| 第一节 互动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8-20页 | 
| 一、以影像为主要媒介 | 第18页 | 
| 二、以声音为主要媒介 | 第18-19页 | 
| 三、以灯光作为主要媒介 | 第19页 | 
| 四、以网络为主要媒介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互动装置艺术在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 第20-23页 | 
| 一、城市广场空间的运用 | 第20-21页 | 
| 二、在城市道路空间中的运用 | 第21-22页 | 
| 三、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运用 | 第22页 | 
| 四、在城绿地空间中的利用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 | 第23-24页 | 
| 一、促进公众与艺术交流 | 第23页 | 
| 二、丰富了城市文化 | 第23-24页 | 
| 三、社交关系的改变 | 第24页 | 
| 第四节 国内互动装置艺术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 一、作品形式单一问题 | 第24-25页 | 
| 二、作品的维护问题 | 第25页 | 
| 三、公众的意识问题 | 第25页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五章 太仓天镜湖项目分析以及设计实践 | 第26-32页 | 
| 第一节 针对天镜湖公园互动装置的设计考量 | 第26-29页 | 
| 一、建立观众可以共情的故事 | 第26页 | 
| 二、合理选择装置环境 | 第26-27页 | 
| 三、充分考虑观众心理 | 第27-28页 | 
| 四、选择适宜的交互手段 | 第28-29页 | 
| 五、选择适宜的材料 | 第29页 | 
| 第二节 天镜湖公园项目设计实践中的反思 | 第29-31页 | 
| 一、加入更多感官体验 | 第29-30页 | 
| 二、提高装置的利用程度 | 第30页 | 
| 三、融入城市文化元素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天镜湖公园项目设计实践总结 | 第31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致谢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