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金代寺庙壁画与彩塑研究--以崇福寺弥陀殿、岩山寺文殊殿为中心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0.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 0.2 研究现状及目的 | 第9-11页 | 
| 0.3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 第11-12页 | 
| 一、崇福寺与岩山寺修建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沿革 | 第12-21页 | 
| 1.1 崇福寺与岩山寺修建的时代背景 | 第12-17页 | 
| 1.1.1 金代山西地区的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金代山西地区佛教的发展 | 第13-14页 | 
| 1.1.3 金代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 第14-17页 | 
| 1.2 崇福寺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 第17-19页 | 
| 1.2.1 崇福寺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 1.2.2 崇福寺的现状 | 第18-19页 | 
| 1.3 岩山寺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 第19-21页 | 
| 1.3.1 岩山寺的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 1.3.2 岩山寺的现状 | 第20-21页 | 
| 二、崇福寺弥陀殿与岩山寺文殊殿的壁画艺术 | 第21-51页 | 
| 2.1 崇福寺弥陀殿的壁画 | 第21-31页 | 
| 2.1.1 东壁 | 第21-22页 | 
| 2.1.2 西壁 | 第22-25页 | 
| 2.1.3 南壁东尽间 | 第25-26页 | 
| 2.1.4 南壁西尽间 | 第26-28页 | 
| 2.1.5 北壁两梢间门楣 | 第28页 | 
| 2.1.6 北壁壁身残存部分 | 第28-31页 | 
| 2.2 岩山寺文殊殿的壁画 | 第31-42页 | 
| 2.2.1 东壁 | 第31-35页 | 
| 2.2.2 西壁 | 第35-39页 | 
| 2.2.3 南壁东梢间 | 第39页 | 
| 2.2.4 北壁东梢间 | 第39-40页 | 
| 2.2.5 北壁西梢间 | 第40-41页 | 
| 2.2.6 北壁两次间窗栏下方 | 第41-42页 | 
| 2.3 崇福寺弥陀殿与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之比较分析 | 第42-51页 | 
| 2.3.1 题材内容 | 第42-44页 | 
| 2.3.2 构图风格 | 第44-46页 | 
| 2.3.3 人物造型 | 第46-48页 | 
| 2.3.4 绘制技法与颜料 | 第48-51页 | 
| 三、崇福寺弥陀殿与岩山寺文殊殿的彩塑艺术 | 第51-66页 | 
| 3.1 崇福寺弥陀殿的彩塑 | 第51-57页 | 
| 3.1.1 主尊造像 | 第51-54页 | 
| 3.1.2 胁侍菩萨 | 第54-56页 | 
| 3.1.3 护法金刚 | 第56-57页 | 
| 3.2 岩山寺文殊殿的彩塑 | 第57-60页 | 
| 3.2.1 文殊师利坐骑狮子 | 第57页 | 
| 3.2.2 昆仑奴 | 第57-58页 | 
| 3.2.3 文殊老人 | 第58页 | 
| 3.2.4 水月观音 | 第58-59页 | 
| 3.2.5 护法金刚 | 第59-60页 | 
| 3.3 崇福寺弥陀殿与岩山寺文殊殿彩塑之比较分析 | 第60-66页 | 
| 3.3.1 佛坛形制 | 第60-62页 | 
| 3.3.2 塑像身高比例、面相特点 | 第62-64页 | 
| 3.3.3 衣冠纹饰图案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