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涡旋压缩机背压腔系统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涡旋型线研究 | 第16页 |
1.2.2 背压腔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平衡块研究 | 第17-18页 |
1.2.4 内置油分离器研究 | 第18页 |
1.3 课题的来源 | 第18页 |
1.4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8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电动涡旋压缩机结构分析 | 第20-35页 |
2.1 压缩机构 | 第21-23页 |
2.1.1 涡旋型线齿端修正 | 第22页 |
2.1.2 变基圆半径(变齿宽)涡旋型线 | 第22-23页 |
2.2 传动机构 | 第23-27页 |
2.2.1 主轴旋转机构 | 第23-25页 |
2.2.2 防自转机构 | 第25-27页 |
2.3 柔性补偿机构 | 第27-31页 |
2.3.1 径向柔性补偿机构 | 第28-31页 |
2.3.2 轴向柔性补偿机构 | 第31页 |
2.4 润滑机构 | 第31-34页 |
2.4.1 润滑油的作用 | 第32页 |
2.4.2 润滑油路循环系统 | 第32-33页 |
2.4.3 内置油气分离器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背压腔内润滑油流动特性研究 | 第35-46页 |
3.1 前言 | 第35-36页 |
3.2 建模及网格划分 | 第36-38页 |
3.2.1 建模 | 第36-37页 |
3.2.2 网格无关性及步长独立性分析 | 第37-38页 |
3.3 求解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38-39页 |
3.3.1 滑移网格 | 第38页 |
3.3.2 工作介质 | 第38页 |
3.3.3 收敛准则 | 第38-39页 |
3.3.4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9页 |
3.4 背压腔内部流动特性 | 第39-44页 |
3.4.1 径向流动 | 第39-41页 |
3.4.2 轴向流动 | 第41-44页 |
3.5 润滑油流量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动涡盘轴向受力平衡及优化 | 第46-57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轴向气体力 | 第46-48页 |
4.3 轴向平衡力 | 第48-52页 |
4.3.1 轴向平衡力与转速关系 | 第48-50页 |
4.3.2 轴向平衡力与入口压力关系 | 第50-52页 |
4.4 动涡盘轴向合力及优化 | 第52-56页 |
4.4.1 动涡盘轴向合力分析 | 第52-53页 |
4.4.2 错角优化设计 | 第53-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平衡块阻力分析及结构优化 | 第57-68页 |
5.1 前言 | 第57页 |
5.2 主轴平衡分析 | 第57-58页 |
5.3 平衡块阻力分析 | 第58-63页 |
5.3.1 平衡块阻力矩与转速关系 | 第59-62页 |
5.3.2 平衡块阻力矩与入口压力关系 | 第62-63页 |
5.4 平衡块结构优化设计 | 第63-67页 |
5.4.1 润滑油流动特性 | 第64-65页 |
5.4.2 总阻力矩变化规律 | 第65页 |
5.4.3 轴向平衡力变化及错角优化设计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