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虹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4-5页 |
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9-25页 |
(一)国际教育竞争及教育评价范式改革 | 第19-22页 |
(二)国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 | 第22-23页 |
(三)英语学科学生评价改革的诉求 | 第23-2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5-26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三、研究创新 | 第27-29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9-35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31-3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五、论文框架 | 第35-4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40-75页 |
一、国外表现性评价研究综述 | 第40-61页 |
(一)国外表现性评价及其发展阶段 | 第40-45页 |
(二)国外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应用 | 第45-50页 |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50-55页 |
(四)国外语言表现性评价研究综述 | 第55-61页 |
二、国内表现性评价研究综述 | 第61-73页 |
(一)国内表现性评价研究 | 第61-67页 |
(二)国内表现性评价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67-68页 |
(三)国内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 | 第68-73页 |
三、小结及启示 | 第73-75页 |
第三章 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实质与内涵 | 第75-103页 |
一、表现性评价定义演进及构成要素 | 第75-84页 |
(一)定义演进及特征 | 第76-80页 |
(二)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 | 第80-84页 |
二、表现性评价实质与内涵:人与经验的融合 | 第84-101页 |
(一)融合的哲学来源 | 第87-91页 |
(二)融合的心理学基础 | 第91-100页 |
(三)国外融合教育的先例 | 第100-101页 |
三、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实质与内涵 | 第101-10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 第103-178页 |
一、设计前的现状调查 | 第103-118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104-107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107-117页 |
(三)结论 | 第117-118页 |
二、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原则 | 第118-133页 |
(一)与英语课程总目标的一致性 | 第119-120页 |
(二)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 第120-124页 |
(三)与英语学科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 第124-129页 |
(四)与英语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一致性 | 第129-131页 |
(五)评价过程公平性原则:协商谈判 | 第131-133页 |
三、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流程 | 第133-143页 |
(一)建立概念框架 | 第134-135页 |
(二)确定评价目标 | 第135-139页 |
(三)构建表现性任务 | 第139页 |
(四)设计评分规则 | 第139页 |
(五)设置“脚手架” | 第139-141页 |
(六)组织实施 | 第141页 |
(七)共同评价 | 第141-142页 |
(八)成果展示 | 第142页 |
(九)协商改进 | 第142-143页 |
四、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设计 | 第143-156页 |
(一)设计思路 | 第143-145页 |
(二)设计过程 | 第145-156页 |
五、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评分规则的开发 | 第156-176页 |
(一)评分规则的内涵 | 第157-163页 |
(二)评分规则的作用与意义 | 第163-165页 |
(三)评分规则的设计过程 | 第165-176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76-178页 |
第五章 案例设计 | 第178-210页 |
一、设计依据 | 第178-182页 |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 第178-179页 |
(二)国际外语评价标准 | 第179-182页 |
(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英语教材 | 第182页 |
二、概念框架 | 第182-184页 |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设计 | 第184-195页 |
(一)上海饮食文化 | 第184-186页 |
(二)狗仔队之我见 | 第186-188页 |
(三)上海南京路 | 第188-191页 |
(四)交通与环境保护 | 第191-195页 |
四、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及评分规则 | 第195-204页 |
(一)“魔都—上海”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 第195-203页 |
(二)“魔都—上海”评分规则 | 第203-204页 |
五、案例效果验证 | 第204-209页 |
(一)工作坊对象说明 | 第204-206页 |
(二)工作坊的实施过程 | 第206-208页 |
(三)工作坊的结果讨论 | 第208-209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209-21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210-22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211-218页 |
(一)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是实现学生与经验融合的载体 | 第211-212页 |
(二)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实现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 | 第212-213页 |
(三)规范的流程设计是实施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前提 | 第213-214页 |
(四)表现性任务设计是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设计的重要环节 | 第214-216页 |
(五)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有助于实现评价过程的公平性 | 第216-217页 |
(六)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217-218页 |
二、行动建议 | 第218-223页 |
(一)在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解读中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推介… | 第218-219页 |
(二)加强教师培训以努力提升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 | 第219-221页 |
(三)建立平衡的英语学科学生评价体系 | 第221-223页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23-226页 |
(一)研究局限 | 第223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223-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43页 |
附录 | 第243-264页 |
附录一 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第243-245页 |
附录二 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第245-247页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第247-248页 |
附录四 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 | 第248-249页 |
附录五 中国普通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一 | 第249-250页 |
附录六 ACTFL为K-12学习者提供的表现指南 | 第250-254页 |
附录七 外语整体表现性评价(IPA)评分规则 | 第254-263页 |
附录八 文化意识的评分规则 | 第263-264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64-265页 |
致谢 | 第265-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