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2O视角的共享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滴滴出行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2.1 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2 关于O2O模式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3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政策 | 第24-40页 |
2.1 O2O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4-26页 |
2.1.1 O2O模式的概念 | 第24页 |
2.1.2 O2O模式的要素 | 第24-25页 |
2.1.3 O2O模式的特点 | 第25-26页 |
2.1.4 O2O的营运模式 | 第26页 |
2.2 共享经济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6-33页 |
2.2.1 共享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 第26-28页 |
2.2.2 共享经济理论分析 | 第28-31页 |
2.2.3 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合作方式 | 第31-33页 |
2.3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 | 第33-38页 |
2.3.1 商业模式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内涵 | 第33-34页 |
2.3.2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驱动要素 | 第34-36页 |
2.3.3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产业价值链主体 | 第36-37页 |
2.3.4 共享经济的盈利模式 | 第37页 |
2.3.5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风险控制 | 第37-38页 |
2.4 共享经济相关政策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滴滴出行的演进及其商业模式分析 | 第40-57页 |
3.1 共享经济的案例选取 | 第40-43页 |
3.1.1 交通领域的选取 | 第40-41页 |
3.1.2 交通领域中出行平台的选取 | 第41-43页 |
3.2 滴滴出行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因分析 | 第43-46页 |
3.2.1 滴滴出行发展历程 | 第43-45页 |
3.2.2 滴滴出行发展动因 | 第45-46页 |
3.3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分析 | 第46-56页 |
3.3.1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的发展驱动因素 | 第46-49页 |
3.3.2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的产业价值链主体 | 第49页 |
3.3.3 滴滴出行盈利模式 | 第49-51页 |
3.3.4 滴滴出行运营模式 | 第51-53页 |
3.3.5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的风险控制 | 第53-56页 |
3.4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第4章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问题分析 | 第57-62页 |
4.1 信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57-58页 |
4.2 营销推广渠道单一 | 第58页 |
4.3 产品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 | 第58-59页 |
4.4 客户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59页 |
4.5 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不相适应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完善共享型企业商业模式的对策 | 第62-71页 |
5.1 完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奠定发展基础 | 第62-64页 |
5.1.1 强化民间征信作用 | 第62-63页 |
5.1.2 发挥政府征信与民间征信合力效应 | 第63-64页 |
5.2 多措并举,加大平台营销推广力度 | 第64-65页 |
5.2.1 共享经济组织平台推广 | 第64页 |
5.2.2 社交网络和移动平台推广 | 第64-65页 |
5.2.3 市场激励及优惠推广 | 第65页 |
5.3 推行差异化发展策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 第65-66页 |
5.3.1 优化战略布局 | 第65页 |
5.3.2 增值服务 | 第65-66页 |
5.3.3 广告营销 | 第66页 |
5.4 建立有效网络,充分发挥闲置产能 | 第66-67页 |
5.4.1 建立有效网络 | 第67页 |
5.4.2 发挥闲置产能 | 第67页 |
5.5 优化监管系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 第67-68页 |
5.6 强化分工协作,实现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 第68-69页 |
5.6.1 利用互联网途径实现企业升级 | 第69页 |
5.6.2 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互利共赢 | 第6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