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权的基本理论 | 第14-25页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第14-17页 |
2.1.1 大数据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2 个人信息与个人信息权的内涵 | 第15-17页 |
2.2 个人信息权的法理基础 | 第17-22页 |
2.2.1 个人信息权的民事权利法律性质 | 第17-18页 |
2.2.2 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 | 第18-20页 |
2.2.3 个人信息权的人格尊严与信息自由的价值冲突 | 第20-21页 |
2.2.4 我国现有的关于个人信息权的权属争论 | 第21-22页 |
2.3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权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22-25页 |
2.3.1 必要性 | 第22-23页 |
2.3.2 重要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3.1 个人信息权构成路径的选择仍有局限 | 第25-26页 |
3.1.1 财产利益保护路径的局限性 | 第25页 |
3.1.2 人格利益保护路径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3.2 个人信息权与现有权利存在一定的冲突 | 第26-28页 |
3.2.1 与隐私权存在的冲突 | 第26-27页 |
3.2.2 与知识产权存在的冲突 | 第27-28页 |
3.3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 第28-29页 |
3.3.1 立法方面仍有不足 | 第28-29页 |
3.3.2 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 第29页 |
3.4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缺乏明确性、具体性 | 第29-32页 |
3.4.1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缺乏明确性 | 第29-30页 |
3.4.2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缺乏具体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权的域外制度比较分析 | 第32-38页 |
4.1 域外个人信息权制度的相关概况 | 第32-35页 |
4.1.1 美国——以隐私权模式保护个人信息 | 第32-33页 |
4.1.2 德国——以一般人格权模式保护个人信息 | 第33-34页 |
4.1.3 欧盟——以宪法性权利模式保护个人信息 | 第34-35页 |
4.2 域外个人信息权制度对比分析和对我国的借鉴 | 第35-38页 |
4.2.1 域外个人信息权制度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4.2.2 域外个人信息权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权制度的完善 | 第38-47页 |
5.1 合理选择个人信息权构成的路径 | 第38-39页 |
5.1.1 以人格利益为主线 | 第38页 |
5.1.2 合理考虑财产利益 | 第38-39页 |
5.2 区分个人信息权与现有权利存在冲突的边界 | 第39-41页 |
5.2.1 明确与隐私权冲突的边界 | 第39-40页 |
5.2.2 明确与知识产权冲突的边界 | 第40-41页 |
5.3 填补个人信息权在法律保护上的滞后性 | 第41-43页 |
5.3.1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 第41-42页 |
5.3.2 在实践中检验实效 | 第42-43页 |
5.4 明确个人信息权的具体内容 | 第43-47页 |
5.4.1 信息决定权 | 第43页 |
5.4.2 信息保密权 | 第43-44页 |
5.4.3 信息更正权 | 第44页 |
5.4.4 信息查询权 | 第44-45页 |
5.4.5 信息删除权 | 第45页 |
5.4.6 信息报酬请求权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