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22页 |
1.1.1 河-库岸带湿地概述 | 第15-16页 |
1.1.2 河-库岸带湿地的氮循环 | 第16-20页 |
1.1.2.1 河-库岸带湿地的氮去除途径 | 第16-17页 |
1.1.2.2 河-库岸带湿地的土壤反硝化作用 | 第17页 |
1.1.2.3 影响土壤反硝化作用的非生物因素 | 第17-19页 |
1.1.2.4 影响土壤反硝化作用的生物因素 | 第19-20页 |
1.1.3 水电工程对河-库岸带湿地的影响 | 第20-22页 |
1.1.3.1 水电工程对河流连续性的破坏 | 第20页 |
1.1.3.2 水电工程对湿地植被的破坏 | 第20-21页 |
1.1.3.3 我国水电工程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2-27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2.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2.4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汉江流域河-库岸带湿地植被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7-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1.1 调查与采样 | 第27-28页 |
2.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8-29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30-44页 |
2.2.1 河岸带和水库消落带的植被组成 | 第30-38页 |
2.2.2 河岸带和水库消落带植被的季节动态 | 第38-39页 |
2.2.3 河岸带和水库消落带的植被群落组成 | 第39-41页 |
2.2.4 河岸带和水库消落带的植被组成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 第41-44页 |
2.3 讨论 | 第44-47页 |
第3章 汉江干流河-库岸带湿地土壤反硝化及其影响因子 | 第47-6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5页 |
3.1.1 研究区域 | 第47-48页 |
3.1.2 现场调查与采样 | 第48-49页 |
3.1.3 土壤反硝化速率的测定 | 第49-50页 |
3.1.4 植被、土壤性质和水质的测定 | 第50-51页 |
3.1.5 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测定 | 第51页 |
3.1.6 统计与分析 | 第51-55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55-60页 |
3.2.1 湿地土壤反硝化速率 | 第55-56页 |
3.2.2 湿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 第56-58页 |
3.2.3 湿地反硝化速率的决定因素 | 第58-60页 |
3.3 讨论 | 第60-67页 |
3.3.1 湿地土壤反硝化的空间和时间动态 | 第60-64页 |
3.3.2 土壤条件对湿地反硝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 第64-65页 |
3.3.3 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及其对湿地反硝化的直接影响 | 第65-67页 |
第4章 汉江支流河岸带的土壤反硝化—以淇河为例 | 第67-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4.1.1 研究区域 | 第67页 |
4.1.2 调查与采样 | 第67-68页 |
4.1.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68-69页 |
4.1.4 统计与分析 | 第69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69-77页 |
4.2.1 河岸带湿地反硝化速率和功能基因丰度特征 | 第69页 |
4.2.2 河岸带湿地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 | 第69-75页 |
4.2.3 湿地土壤反硝化速率的决定因素 | 第75-76页 |
4.2.4 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决定因素 | 第76-77页 |
4.3 讨论 | 第77-81页 |
4.3.1 河岸带土壤反硝化的季节动态 | 第77-78页 |
4.3.2 影响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速率的环境因子 | 第78-79页 |
4.3.3 决定土壤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环境因子 | 第79-81页 |
第5章 受控条件下湿地植物对土壤反硝化的影响 | 第81-9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5.1.1 实验设置 | 第81-82页 |
5.1.2 测定方法 | 第82页 |
5.1.3 统计分析 | 第82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82-92页 |
5.2.1 植被恢复下反硝化速率的时空动态 | 第82-84页 |
5.2.2 土壤性质的时空差异 | 第84-85页 |
5.2.3 植被恢复下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时空差异 | 第85-88页 |
5.2.4 土壤性质与反硝化速率的相关性 | 第88页 |
5.2.5 土壤性质与反硝功能基因丰度的相关性 | 第88-92页 |
5.3 讨论与分析 | 第92-97页 |
5.3.1 湿地植物对土壤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92页 |
5.3.2 湿地植物对土壤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3 受控条件下土壤反硝化速率的决定因素 | 第93页 |
5.3.4 土壤性质对土壤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93-9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7-100页 |
6.1.1 汉江流域河岸带和水库消落带的植被特征与影响因子 | 第97页 |
6.1.2 汉江流域河岸带和水库消落带的土壤反硝化与其决定因素 | 第97-98页 |
6.1.3 淇河流域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速率与功能基因丰度及其决定因素 | 第98-99页 |
6.1.4 土壤反硝化对恢复植被丰富度与多样性的响应 | 第99-10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6.2.1 湿地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 | 第100页 |
6.2.2 湿地土壤反硝化作用去氮的决定因素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5页 |
致谢 | 第115-11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