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6页 |
1.1 三萜化合物分类 | 第14-22页 |
1.1.1 三萜化合物概述 | 第14页 |
1.1.2 三萜化合物的主要种类 | 第14-22页 |
1.2 三萜化合物的合成途径 | 第22-24页 |
1.2.1 法尼基焦磷酸的合成 | 第22-23页 |
1.2.2 三萜化合物的合成 | 第23-24页 |
1.3 三萜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 | 第24-30页 |
1.3.1 鲨烯合酶 | 第24-25页 |
1.3.2 鲨烯环氧酶 | 第25-26页 |
1.3.3 氧化鲨烯环化酶 | 第26-29页 |
1.3.4 CYP450单加氧酶 | 第29页 |
1.3.5 UDP糖基转移酶 | 第29-30页 |
1.4 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30-32页 |
1.4.1 大肠杆菌中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31页 |
1.4.2 酿酒酵母中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31-32页 |
1.5 绿玉树中的三萜化合物成分和功效 | 第32-33页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2章 绿玉树转录组测序及氧化鲨烯环化酶基因的挖掘 | 第36-6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2.2.1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第38-39页 |
2.2.2 总RNA的提取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39页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9-41页 |
2.2.4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 第41页 |
2.2.5 转录组Unigenes序列注释及功能分类 | 第41-42页 |
2.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2页 |
2.2.7 中萜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2-65页 |
2.3.1 绿玉树中三萜及甾醇化合物组成 | 第42-45页 |
2.3.2 绿玉树总RNA质量分析 | 第45-46页 |
2.3.3 绿玉树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 第46-48页 |
2.3.4 绿玉树转录组Unigenes序列注释及功能分类 | 第48-53页 |
2.3.5 绿玉树转录组DEGs分析 | 第53-58页 |
2.3.6 绿玉树大戟二烯醇上游代谢途径分析 | 第58-63页 |
2.3.7 绿玉树氧化鲨烯环化酶基因筛选 | 第63-65页 |
2.4 讨论 | 第65-67页 |
2.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3章 绿玉树氧化鲨烯环化酶EtOSC5和EtOSC6的功能解析 | 第68-9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8-70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68-69页 |
3.1.2 菌株与质粒 | 第69页 |
3.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9页 |
3.1.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69-7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0-76页 |
3.2.1 总RNA的提取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70-71页 |
3.2.2 绿玉树EtOSC5和EtOSC6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 第71-72页 |
3.2.3 绿玉树EtOSC5和EtOSC6基因酿酒酵母体内功能验证 | 第72-74页 |
3.2.4 绿玉树EtOSC5和EtOSC6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定点突变 | 第74-75页 |
3.2.5 产物的提取及分析 | 第75-7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6-88页 |
3.3.1 绿玉树三萜化合物组分和基因转录水平整合分析 | 第76-77页 |
3.3.2 绿玉树EtOSC5和EtOSC6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 第77-78页 |
3.3.3 绿玉树EtOSC5和EtOSC6酿酒酵母体内功能验证 | 第78-81页 |
3.3.4 绿玉树EtOSC5和EtOSC6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 | 第81-88页 |
3.4 讨论 | 第88-90页 |
3.5 小结 | 第90-92页 |
第4章 羽扇豆烷型三萜微生物合成平台的建立 | 第92-11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93-96页 |
4.1.1 菌株与质粒 | 第93-95页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95-96页 |
4.1.3 培养基配制 | 第9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96-100页 |
4.2.1 候选基因的优化合成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6-99页 |
4.2.2 重组大肠杆菌的诱导表达 | 第99页 |
4.2.3 重组酵母的诱导表达 | 第99页 |
4.2.4 产物的提取及分析 | 第99-10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100-111页 |
4.3.1 候选催化酶的筛选 | 第100-101页 |
4.3.2 重组大肠杆菌鲨烯合酶活性比较 | 第101-103页 |
4.3.3 重组大肠杆菌鲨烯环氧酶活性比较 | 第103-105页 |
4.3.4 重组大肠杆菌羽扇豆醇合酶活性比较 | 第105-107页 |
4.3.5 重组酵母羽扇豆醇合酶活性比较 | 第107-109页 |
4.3.6 利用重组酵母合成羽扇豆醇 | 第109-111页 |
4.4 讨论 | 第111-113页 |
4.5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5.1 结论 | 第114-115页 |
5.1.1 绿玉树转录组测序及关键氧化鲨烯环化酶基因的挖掘 | 第114页 |
5.1.2 绿玉树氧化鲨烯环化酶EtOSC5和EtOSC6的功能解析 | 第114-115页 |
5.1.3 羽扇豆烷型三萜微生物合成平台的建立 | 第115页 |
5.2 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5.3 展望 | 第116-118页 |
5.3.1 绿玉树氧化鲨烯环化酶的多功能性和多态性研究 | 第116页 |
5.3.2 三萜微生物合成平台的进一步改造和优化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