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中亚造山带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碎屑沉积岩锆石同位素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花岗岩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 第22-23页 |
1.6 研究成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5-33页 |
2.1 中亚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25-27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7-30页 |
2.2.1 古生代地层 | 第27-30页 |
2.2.2 中-新生代地层 | 第30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30-32页 |
2.4 区域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第32页 |
2.5 区域构造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查干敖包庙地区古生代碎屑沉积岩 | 第33-53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35-36页 |
3.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第36-41页 |
3.2.1 锆石特征 | 第36-37页 |
3.2.2 锆石定年结果 | 第37-41页 |
3.3 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第41-42页 |
3.4 地层沉积时代 | 第42-44页 |
3.4.1 乌宾敖包组的沉积时代 | 第43页 |
3.4.2 泥鳅河组的沉积时代 | 第43页 |
3.4.3 宝力高庙组的沉积时代 | 第43-44页 |
3.5 源区物质组成 | 第44-48页 |
3.5.1 上奥陶-中泥盆统砂岩 | 第44-46页 |
3.5.2 上石炭-下二叠统砂岩 | 第46-47页 |
3.5.3 下二叠统火山碎屑岩 | 第47-48页 |
3.6 对构造环境的制约 | 第48-50页 |
3.7 小结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崩巴图地区晚古生代碎屑沉积岩 | 第53-73页 |
4.1 岩石学特征 | 第54-56页 |
4.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第56-61页 |
4.2.1 锆石特征 | 第56-57页 |
4.2.2 锆石定年结果 | 第57-61页 |
4.3 碎屑锆石HF同位素 | 第61-65页 |
4.4 地层沉积时代 | 第65页 |
4.5 源区物质组成 | 第65-69页 |
4.6 对构造环境的制约 | 第69-70页 |
4.7 小结 | 第70-73页 |
第五章 二连浩特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 | 第73-104页 |
5.1 岩相学特征 | 第73-78页 |
5.1.1 布彦廷岩体 | 第73-76页 |
5.1.2 敖瑞岩体 | 第76-77页 |
5.1.3 伊希根岩体 | 第77-78页 |
5.2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 第78-87页 |
5.2.1 布彦廷岩体 | 第78-80页 |
5.2.2 敖瑞岩体 | 第80-81页 |
5.2.3 伊希根岩体 | 第81-87页 |
5.3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7-92页 |
5.3.1 布彦廷岩体 | 第87-88页 |
5.3.2 敖瑞岩体 | 第88-89页 |
5.3.3 伊希根岩体 | 第89-92页 |
5.4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 第92-94页 |
5.5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 第94-100页 |
5.6 讨论 | 第100-102页 |
5.7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中亚造山带东段二连浩特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 | 第104-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8页 |
附录 | 第128-183页 |
附录1 分析方法 | 第128-132页 |
附录2 内蒙古查干敖包庙地区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 | 第132-144页 |
附录3 内蒙古查干敖包庙地区碎屑锆石LA-MC-ICPMS Hf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144-154页 |
附录4 内蒙古崩巴图地区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 | 第154-171页 |
附录5 内蒙古崩巴图地区碎屑锆石LA-MC-ICPMS Hf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171-18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6页 |
作者简介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