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器乐理论与演奏法论文--弓弦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小提琴论文

韩国作曲家陈银淑及其小提琴协奏曲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9-15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以及目标第9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第9-11页
        一、研究对象的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对象的价值第10-11页
    第三节 陈银淑及其小提琴协奏曲研究及演出情况第11-15页
        一、韩国及外国研究情况第11-12页
        二、中国内研究情况第12-13页
        三、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它作品的演出情况第13-15页
第一章 作曲家肖像;陈银淑第15-27页
    第一节 当时韩国以及现代音乐的情况第16-17页
    第二节 陈银淑童年时期第17-18页
    第三节 金兰女子中学时期第18-20页
    第四节 首尔大学以及欧洲留学时期(利盖蒂影响)第20-22页
    第五节 《语言的游戏》之后的经历第22-23页
    第六节 重要人缘—George Benjamin,Kent Nagano第23页
    第七节 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它创作活动第23-25页
    第八节 获奖经历第25-27页
第二章 陈银淑音乐语言特征研究第27-35页
    第一节 创作理念—原创性(originality)第27-28页
    第二节 音色—童年的幻象第28-29页
    第三节 意义、脉络和感性的排除—抽象化第29-31页
    第四节 宇宙观—对宇宙原理的探究第31-33页
    第五节 电子音乐—秩序( Cosmos)和混沌(Chaos)的相互作用第33-35页
第三章 小提琴协奏曲结构构造研究第35-45页
    第一节 结构的基本建构第35-37页
        一、三分性、四分性的基本结构第35页
        二、其它结构形式的应用第35-37页
            (一) 回旋曲式第35-36页
            (二) 像抛物线的结构形态第36-37页
            (三) 交响曲式第37页
    第二节 各乐章的结构图案第37-45页
        一、第一乐章第37-40页
        二、第二乐章第40-41页
        三、第三乐章第41-42页
        四、第四乐章第42-45页
第四章 小提琴协奏曲的音高材料以及动机展开手法研究第45-68页
    第一节 音高材料运用方法第45-60页
        一、横向性的运用方法第45-53页
            (一) 基于“主—属关系”的旋律结构第45-49页
            (二) 基于增四度/减五度的旋律结构第49-53页
        二、纵向性的运用方法—音程关系的运用第53-60页
            (一) 基于小提琴空弦的纯五度音程第53-55页
            (二) 增四度/减五度音程的运用第55-56页
            (三) 纯五度音程以及增四度/减五度音程的结合第56-60页
    第二节 动机的展开手法研究第60-68页
        一、动机的多重结构展开手法第61-63页
        二、减缩及扩大的手法第63-68页
第五章 和声材料以及音色、音响布局研究第68-102页
    第一节 和声材料研究第68-75页
        一、五声音阶、全音阶、教会调式第68-72页
            (一) 五声音阶第68-69页
            (二) 全音阶第69-71页
            (三) 教会调式第71-72页
        二、不同调性的结合第72-75页
    第二节 音色组织方法第75-102页
        一、音色的一致第75-84页
        二、音色的对置第84-91页
        三、音色的转换第91-98页
        四、音色的多重结构手法第98-102页
第六章 小提琴协奏曲的节奏、节拍研究第102-120页
    第一节 韩国传统音乐的影响第102-107页
        一、韩国传统节奏的应用第102-107页
    第二节 节奏以及节拍运用方法研究第107-116页
        一、节奏的一致第107-111页
        二、节奏的对置第111-115页
        三、节拍的变化第115-116页
    第三节 复合节奏—电子音乐的影响第116-120页
        一、电子音乐的影响第116-118页
        二、混合节奏的其它作用第118-120页
第七章 小提琴协奏曲的配器方法以及独奏小提琴部分研究第120-148页
    第一节 配器布局以及乐队编制第120-128页
        一、乐队编制第120-121页
        二、乐队编制的特征以及配器方法第121-127页
            (一) 打击乐组的扩展第121-122页
            (二) 打击乐组的特征及其配器方法第122-127页
        三、以独奏乐器为主的融合第127-128页
    第二节 音色配器研究第128-137页
        一、音色配器手法研究第128-137页
    第三节 甘美兰乐器的影响第137-140页
        一、爪哇锣和中国锣的应用第137-139页
        二、用西方乐器实现的甘美兰音响第139-140页
    第四节 独奏小提琴部分研究第140-148页
        一、独奏乐器跟乐队的关系第140-144页
        二、独奏小提琴部分的技法研究第144-148页
            (一) 泛音第144-145页
            (二) 颤音第145页
            (三) 滑音第145-146页
            (四) 拨奏以及巴托克拨奏第146页
            (五) 弹跳、用弓背弹跳第146-147页
            (六) 连音第147-148页
第八章 小提琴协奏曲它文化影响以及哲学背景研究第148-158页
    第一节 它文化音响第148-155页
        一、甘美兰第149-151页
        二、盘素里第151-154页
        三、Ja Jin Mo Ri Jang Dan ((?))第154-155页
    第二节 哲学背景第155-158页
        一、宇宙观第155-157页
        二、宗教观第157-158页
结语第158-162页
    一、陈银淑小提琴协奏曲的突破点第158-160页
        (一) 不同文化因素的结合第158-159页
        (二) 传统以及现代的结合第159页
        (三) 独奏以及乐队的结合第159-160页
    二、陈银淑及其小提琴协奏曲所提出的思路第160-162页
        (一) 认同性的问题第160-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5页
附录第165-170页
    附录一、陈银淑及其小提琴协奏曲的业绩第165-166页
    附录二、陈银淑在现代韩国音乐社会中的地位和贡献—Ars Nova第166-168页
        (一) 大师班第167页
        (二) 读谱(Reading)第167-168页
        (三) 上台机会第168页
    附录三、陈银淑作品目录(分为种类、按字母顺序排列)第168-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死亡、祭祀与纪念性—陈箴、谷文达、黄永砯作品中的文化材料研究
下一篇:柴科夫斯基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作品的幻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