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7页 |
1.1.1 有毒蓝藻水华概述 | 第12-15页 |
1.1.2 微囊藻毒素合成机制概述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1.2.1 湖库蓝藻水华及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 | 第17-23页 |
1.2.2 微囊藻生长和毒素合成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2.3 研究现状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1.3 论文概述 | 第28-3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48页 |
2.1 太湖流域概况 | 第30-42页 |
2.1.1 太湖概述 | 第30-32页 |
2.1.2 太湖气候特征 | 第32-34页 |
2.1.3 太湖水质状况 | 第34-37页 |
2.1.4 太湖水生态系统现状 | 第37-40页 |
2.1.5 太湖社会经济概况 | 第40-42页 |
2.2 洋河流域概况 | 第42-48页 |
2.2.1 洋河概述 | 第42页 |
2.2.2 洋河气候特征 | 第42-43页 |
2.2.3 洋河水质状况 | 第43-44页 |
2.2.4 洋河水生态系统现状 | 第44-46页 |
2.2.5 洋河社会经济概况 | 第46-48页 |
第3章 富营养化湖库微囊藻毒素产生影响因素研究 | 第48-62页 |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48-52页 |
3.1.1 采样点位布设 | 第48-49页 |
3.1.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49-50页 |
3.1.3 样品分析 | 第50-51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3.2 结果 | 第52-58页 |
3.2.1 水质指标时间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3.2.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53-55页 |
3.2.3 微囊藻毒素及叶绿素a时间变化特征 | 第55页 |
3.2.4 微囊藻毒素产毒株种群丰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3.2.5 微囊藻毒素浓度及产毒株种群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响应关系 | 第57-58页 |
3.3 讨论 | 第58-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氮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62-80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62-6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3-7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3-65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65-70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7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0-75页 |
4.3.1 不同氮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2 不同氮源对微囊藻毒素浓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3 不同氮源对蛋白质及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4 不同氮源对目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 讨论 | 第75-78页 |
4.4.1 不同氮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75-77页 |
4.4.2 不同氮源对铜绿微囊藻毒素合成的影响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磷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80-92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80-8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5.2.2 分析方法 | 第82-83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83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83-88页 |
5.3.1 不同磷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83-85页 |
5.3.2 不同磷源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5.3.3 不同磷源对微囊藻毒素浓度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4 不同磷源对目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87-88页 |
5.4 讨论 | 第88-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创新点 | 第93页 |
6.3 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附录 | 第116-117页 |
个人简介 | 第116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116-117页 |
待发表论文 | 第117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