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的技术思想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3 简短述评 | 第17-18页 |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9-20页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5.2 本文难点 | 第19-20页 |
1.6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厘析 | 第21-29页 |
2.1 技术思想的解读 | 第21-23页 |
2.1.1 技术思想的界定 | 第21-22页 |
2.1.2 技术思想的历史演变 | 第22-23页 |
2.1.3 技术思想的功能作用 | 第23页 |
2.2 生态社会主义的解读 | 第23-26页 |
2.2.1 生态马克思主义 | 第24页 |
2.2.2 “红绿”政治运动 | 第24-25页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第25-26页 |
2.3 生态社会主义与技术 | 第26-29页 |
2.3.1 生态在社会问题中的凸显 | 第26-27页 |
2.3.2 生态社会主义的技术批判 | 第27-28页 |
2.3.3 生态社会主义的技术路径 | 第28-29页 |
第3章 生态社会主义的技术本质思想 | 第29-36页 |
3.1 技术本质的传统阐释 | 第29-31页 |
3.1.1 知识论哲学中的技术本质 | 第29-30页 |
3.1.2 文化论哲学中的技术本质 | 第30页 |
3.1.3 存在论哲学中的技术本质 | 第30-31页 |
3.2 生态社会主义的辩证解读 | 第31-33页 |
3.2.1 马克思技术的双重属性 | 第31-32页 |
3.2.2 “劳动资料说”的偏颇 | 第32页 |
3.2.3 人与自然的中介说 | 第32-33页 |
3.3 技术本质寓于人与自然的互动之中 | 第33-36页 |
3.3.1 技术的生态本质 | 第33页 |
3.3.2 技术本质的双重属性 | 第33-34页 |
3.3.3 技术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 | 第34-36页 |
第4章 生态社会主义的技术价值思想 | 第36-44页 |
4.1 西方哲学中的技术价值争论 | 第36-38页 |
4.1.1 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论 | 第36-37页 |
4.1.2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 | 第37-38页 |
4.1.3 技术现实主义:超越西方哲学的价值争论 | 第38页 |
4.2 生态社会主义的整体视角 | 第38-41页 |
4.2.1 技术的正价值与负价值 | 第38-39页 |
4.2.2 技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 第39-40页 |
4.2.3 技术的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 | 第40-41页 |
4.3 技术价值寓于人的价值之中 | 第41-44页 |
4.3.1 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 | 第41-42页 |
4.3.2 技术价值的多重属性 | 第42页 |
4.3.3 技术价值最终指向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第42-44页 |
第5章 生态社会主义的技术实践思想 | 第44-51页 |
5.1 人类技术实践观的历史嬗变 | 第44-46页 |
5.1.1 道德实践观 | 第44-45页 |
5.1.2 抽象的整体实践观 | 第45页 |
5.1.3 具体的整体实践观 | 第45-46页 |
5.2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面相 | 第46-48页 |
5.2.1 技术实践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5.2.2 技术实践的现实困境 | 第47页 |
5.2.3 技术实践的多重内涵 | 第47-48页 |
5.3 技术实践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 第48-51页 |
5.3.1 技术实践的内在规定 | 第48-49页 |
5.3.2 技术实践的终极目的 | 第49-50页 |
5.3.3 技术实践的评价标准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