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关于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实证分析法 | 第15页 |
四、论文内容结构 | 第15-16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的涵义 | 第17-18页 |
一、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的定义 | 第17页 |
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质量的定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19页 |
二、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页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四、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 | 第22-25页 |
第一节 苏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系统的简介 | 第22-23页 |
一、苏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情况 | 第22页 |
二、苏州城市轨道交通辐射状况 | 第22-23页 |
三、苏州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公共交通衔接情况 | 第23页 |
第二节 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的措施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措施的成效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第一节 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一、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 第25页 |
二、沿线公共服务配套供给不是很合理 | 第25-27页 |
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 | 第27-28页 |
四、公共服务治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偏低 | 第28-29页 |
五、公共服务治理的标准化程度偏低 | 第29页 |
第二节 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一、公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政府政策滞后的矛盾 | 第29-30页 |
二、不同区域地块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 | 第30页 |
三、公共产品投入与使用不够协调 | 第30页 |
四、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治理的积极性不够高 | 第30-31页 |
五、公共服务经验不足,积淀不够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的措施与建议 | 第33-45页 |
第一节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第33-36页 |
一、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机制 | 第33页 |
二、完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 第33-34页 |
三、建立公共服务协同机制 | 第34-35页 |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配套,提高公共服务品质 | 第36-38页 |
一、拓展服务,提高公共服务便利性 | 第36页 |
二、统一调配,保证配给均衡性 | 第36-37页 |
三、转变理念,改善服务质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备管理,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 第38-40页 |
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备合理定位及配置 | 第38页 |
二、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维护管理 | 第38-39页 |
三、加快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管理可视化建设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增强公众社会治理参与意识,提高其参与度 | 第40-42页 |
一、强化社会公众力量参与意识和能力 | 第40页 |
二、完善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配套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三、拓宽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 | 第41-42页 |
第五节 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治理能力 | 第42-45页 |
一、管理模式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过渡 | 第42-43页 |
二、服务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过渡 | 第43页 |
三、服务内容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过渡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