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胜任力模型 | 第19-21页 |
2.2.2 柯氏四层次模型 | 第21-23页 |
第3章 S县政法干警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3-30页 |
3.1 S县政法干警概况 | 第23-25页 |
3.1.1 政法干警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1.2 政法干警来源及特征 | 第24-25页 |
3.2 S县政法干警培训现状 | 第25-30页 |
3.2.1 政法干警培训管理思想与原则 | 第25页 |
3.2.2 政法干警培训管理制度 | 第25-26页 |
3.2.3 政法干警培训阶段 | 第26页 |
3.2.4 政法干警激励与考核 | 第26-28页 |
3.2.5 政法干警培训 | 第28-30页 |
第4章 S县政法干警培训效果调查分析 | 第30-40页 |
4.1 问卷调查 | 第30-32页 |
4.1.1 问卷依据 | 第30-32页 |
4.1.2 问卷制定与发放、回收 | 第32页 |
4.2 S县政法干警素质能力提升培训效果的现状与成就 | 第32-38页 |
4.2.1 政法干警培训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4.2.2 政法干警能力与岗位匹配情况 | 第34-35页 |
4.2.3 政法干警培训的满意度情况 | 第35-37页 |
4.2.4 政法干警素质能力培训的保障情况 | 第37-38页 |
4.3 S县政法干警素质能力提升培训问题分析 | 第38-39页 |
4.3.1 培训需求分析问题 | 第38页 |
4.3.2 培训计划设置不合理 | 第38页 |
4.3.3 培训实施中的管理不善 | 第38页 |
4.3.4 培训效果评价不全面 | 第38-39页 |
4.4 S县政法干警素质能力提升培训问题的原因 | 第39-40页 |
4.4.1 缺少素质能力需求分析 | 第39页 |
4.4.2 培训计划设置中忽视沟通 | 第39页 |
4.4.3 培训实施中对素质能力培训的认识与投入不足 | 第39页 |
4.4.4 培训评估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39-40页 |
第5章 提高S县政法干警素质能力提升培训效果的策略 | 第40-51页 |
5.1 改革政法干警培训管理思想 | 第40-41页 |
5.1.1 改革政法机关管理者思想 | 第40页 |
5.1.2 转变政法干警传统行政文化观念 | 第40-41页 |
5.2 完善基层政法干警管理制度 | 第41-43页 |
5.2.1 完善基层政法干警考录制度 | 第41页 |
5.2.2 基于岗位胜任力分析优化岗位配置方法 | 第41-42页 |
5.2.3 构建基于岗位锻炼的晋升制度 | 第42-43页 |
5.2.4 以降职体系突出岗位流动性 | 第43页 |
5.3 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 第43-47页 |
5.3.1 更新教育培训思想 | 第43-44页 |
5.3.2 完善履职发展的教育培训制度 | 第44-45页 |
5.3.3 创新培训方法 | 第45-46页 |
5.3.4 开发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 | 第46-47页 |
5.3.5 加强教育培训绩效考评 | 第47页 |
5.4 加强培训后考核与激励管理 | 第47-49页 |
5.4.1 加强适岗考核制度 | 第47-48页 |
5.4.2 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 | 第48-49页 |
5.5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