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清后期(1840~1911年)论文

张謇与南通博物苑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緒論第16-33页
    一、研究緣起及意義第17-20页
    二、國内外研究狀況第20-27页
    三、研究思路與框架第27-31页
    四、論文的創新點與研究問題的提出第31-33页
第一章 中西方博物館觀念的沿革第33-64页
    一、西方博物館的緣起及發展略述第34-37页
    二、中國博物館概念的脈絡第37-40页
    三、晚清國人對博物館的認識第40-49页
        1. 有關外國博物館的著述第40-48页
        2. 留學生對中國近代博物館的貢獻第48-49页
    四、外國人在華開辦博物館的情況第49-64页
        1. 外國人在華開辦的博物館對中國的影響第49-52页
        2. 近代中國博物館的五個發展階段第52-64页
第二章 張謇其人及其“新世界”中的博物苑第64-83页
    一、清末新政中的地方自治第65-67页
        1. 清末新政的推行背景第65-66页
        2. 地方自治的興衰第66-67页
    二、張謇的生平第67-70页
    三、張謇的主要事業第70-72页
    四、“新世界”的再認識第72-78页
        1. 村落主義與地方自治第72-77页
        2. 國外人士眼中的張謇與新世界第77-78页
    五、南通博物苑與新世界的關係第78-83页
第三章 張謇癸卯東遊對創辦南通博物苑的啟發第83-114页
    一、張謇東遊的動因及其考察重點第84-94页
        1. 張謇東遊的各種因素第84-89页
        2. 考察重點及與日本人交流的經過第89-94页
    二、大阪博覽會與張謇的見聞第94-99页
        1. 日本博覽會的時代背景、規模與情況第94-97页
        2. 有關博覽會的文字記錄第97-99页
    三、東遊見聞給予張謇的啟示第99-114页
        1. 日本博物館對張謇的影響第99-102页
        2. 與同期遊日人士記載的對照第102-114页
第四章 南通博物苑的創立與早期營運第114-153页
    一、張謇對博物館的認識第114-129页
        1. 中西方思想的碰撞第114-120页
        2. 博物館思想建立的進程第120-129页
    二、張謇創建南通博物苑的理念第129-138页
        1. 南通博物苑早期的博物館概念第129-133页
        2. 建苑的經過及苑内建設第133-138页
    三、南通博物苑的人事聘用第138-153页
        1. 人員的特殊性第138-139页
        2. 對本地及國外人才的重視第139-153页
第五章 南通博物苑的發展及其現狀第153-163页
    一、民國初年的南通博物苑第153-155页
    二、南通博物苑的中興第155-158页
    三、南通博物苑的中衰第158-160页
    四、南通博物苑的復興第160-163页
第六章 南通博物苑的藏品與展示第163-185页
    一、南通博物苑的藏品第163-168页
        1. 張謇的歷史及藏品觀第163-166页
        2. 南通博物苑的早期藏品分析第166-168页
    二、早期南通博物苑展覽的類型及展示手法第168-172页
        1. 博物館陳列展示的特質第168-169页
        2. 南通博物苑的早期陳列方式第169-172页
    三、南通博物苑與東京帝室博物館的比較第172-185页
第七章 南通博物苑的意涵第185-202页
    一、博物館理論的建立第185-194页
        1. 晚清時期的博物館理論第185-187页
        2. 民國時期的博物館理論第187-190页
        3. 張謇博物館理論的特點第190-194页
    二、公私兩用的南通博物苑第194-202页
        1. 展覽以外的功能第194-196页
        2. 南通博物苑的象徵意義第196-202页
結語第202-209页
    一、張謇與南通博物苑給中國近代博物館的啟示第203-205页
    二、張謇的博物館精神與南通博物苑的延續第205-209页
參考文獻第209-223页
附錄: 南通博物苑歷史年表(1905-2013年)第223-224页
在校期間曾參與學術研討會及發表的文章第224-225页
致謝第225-226页

论文共2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下中国国家竞争力理论分析与构建
下一篇:“一带一路”倡议与孟加拉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