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分析 | 第21-39页 |
2.1 温度作用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2.1.1 材料参数 | 第22页 |
2.1.2 地基模型 | 第22-23页 |
2.1.3 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界面模拟 | 第23-24页 |
2.1.4 基本假定 | 第24页 |
2.2 温缩变形分析 | 第24-31页 |
2.2.1 建立温缩变形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2.2.2 温缩变形计算模型可行性分析 | 第25-29页 |
2.2.3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2.3 翘曲变形分析 | 第31-38页 |
2.3.1 建立翘曲变形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2.3.2 翘曲变形计算模型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2.3.3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2.3.4 温度梯度对翘曲应力的影响 | 第36页 |
2.3.5 地基反应模量对翘曲应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6 双层钢筋布置位置对翘曲应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分析 | 第39-51页 |
3.1 荷载作用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9-42页 |
3.1.1 模型基本参数 | 第39-40页 |
3.1.2 车辆荷载与临界荷位 | 第40-42页 |
3.2 建模可行性分析 | 第42-43页 |
3.3 荷载应力分析 | 第43-50页 |
3.3.1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3.3.2 重载情况下荷载应力分析 | 第44-46页 |
3.3.3 配筋率对荷载应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双层钢筋布置位置对荷载应力的影响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受荷分析 | 第51-65页 |
4.1 混凝土板底脱空成因分析 | 第51-52页 |
4.2 板中底部局部脱空受荷分析 | 第52-58页 |
4.2.1 板中底部局部脱空模拟方案 | 第52页 |
4.2.2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第52-54页 |
4.2.3 不同脱空程度比较分析 | 第54-55页 |
4.2.4 脱空区面积变化比较分析 | 第55-58页 |
4.3 考虑冲断破坏的板边脱空受荷分析 | 第58-63页 |
4.3.1 冲断破坏产生机理 | 第58-59页 |
4.3.2 考虑冲断破坏板边脱空模拟方案 | 第59页 |
4.3.3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4.3.4 不同脱空程度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4.3.5 脱空区宽度变化比较分析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应用技术研究 | 第65-79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5-67页 |
5.2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 第67-72页 |
5.2.1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施工工序 | 第67-70页 |
5.2.2 横向裂缝的主动控制 | 第70-72页 |
5.3 路面横向裂缝观测与分析 | 第72-76页 |
5.3.1 裂缝类型 | 第72-73页 |
5.3.2 路面横向裂缝分析 | 第73-76页 |
5.4 双层布筋与单层布筋优缺点比较 | 第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