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灸法论文

艾灸生物传热物理学特性及穴位组织中温度场传播过程仿真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1-12页
引言第12-13页
课题资助第13-14页
第一部分: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传递规律的研究第14-33页
    1 资料与方法第15-21页
        1.1 一般资料第15页
        1.2 受试对象选择标准第15-16页
            1.2.1 纳入标准第15页
            1.2.2 排除标准第15页
            1.2.3 剔除标准第15页
            1.2.4 脱落标准第15-16页
        1.3 实验地点、材料及设备第16-18页
            1.3.1 实验地点第16页
            1.3.2 实验材料第16页
            1.3.3 实验设备第16-18页
        1.4 实验方法第18-20页
            1.4.1 穴位选择第18-19页
            1.4.2 实验步骤第19-20页
        1.5 观察内容第20页
        1.6 数据处理方法第20-2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1-27页
        2.1 艾灸足六经下肢不同穴位15min足三里的温度变化第21-22页
        2.2 艾灸足六经下肢不同区域穴位15min足三里的温度变化第22-24页
        2.3 艾灸足六经下肢不同穴位15min足三里的温度变化速率第24-25页
        2.4 艾灸足六经下肢不同穴位15min单位表面距离足三里的温度变化第25-27页
    3 讨论第27-33页
        3.1 温热刺激是灸法产生疗效的主要原因第27-28页
        3.2 灸距选择依据第28页
        3.3 穴位选择依据第28-29页
        3.4 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传递的循经感传性第29-30页
        3.5 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传递的速率一致性第30-31页
        3.6 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传递的区域特征第31页
        3.7 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传递的距离特征第31-32页
        3.8 不足与展望第32-33页
第二部分:艾灸物理学剂量的研究第33-55页
    1 资料与方法第35-38页
        1.1 一般资料第35页
        1.2 受试对象选择标准第35页
            1.2.1 纳入标准第35页
            1.2.2 排除标准第35页
            1.2.3 剔除标准第35页
            1.2.4 脱落标准第35页
        1.3 实验地点、材料及设备第35-36页
            1.3.1 实验地点第35页
            1.3.2 实验材料第35页
            1.3.3 实验设备第35-36页
        1.4 实验方法第36-37页
            1.4.1 穴位选择第36页
            1.4.2 实验步骤第36-37页
        1.5 观察内容第37页
        1.6 数据处理方法第37-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2.1 手部穴位艾灸物理学剂量的比较第38-39页
        2.2 足部穴位艾灸物理学剂量的比较第39-40页
        2.3 胸腹、背腰部穴位艾灸物理学剂量的比较第40-41页
        2.4 手足部阳经及背腰部穴位艾灸物理学剂量的比较第41-42页
        2.5 手足部阴经及胸腹部穴位艾灸物理学剂量的比较第42-43页
    3 讨论第43-55页
        3.1 古代医籍对艾灸灸量认识的历史沿革第43页
        3.2 古代医籍对艾灸灸量使用规律的研究第43-47页
            3.2.1 依据四季及地域变化制定灸量第44页
            3.2.2 依据年龄、体质及性别不同制定灸量第44-45页
            3.2.3 依据施灸部位不同制定灸量第45页
            3.2.4 依据病情、病位及病性不同制定灸量第45-46页
            3.2.5 灸量足量的判定第46-47页
        3.3 艾灸灸量的现代研究第47-51页
            3.3.1 艾炷的壮数及大小第48-49页
            3.3.2 艾条的施灸距离第49页
            3.3.3 艾灸时间的长短第49-50页
            3.3.4 其他因素第50-51页
        3.4 灸距选择依据第51页
        3.5 穴位选择依据第51-52页
        3.6 不同部位穴位的艾灸物理学剂量特点第52-53页
        3.7 不足与展望第53-55页
第三部分:人体穴位组织中温度场传播过程仿真研究第55-75页
    1 资料与方法第57-63页
        1.1 一般资料第57页
        1.2 受试对象选择标准第57页
            1.2.1 纳入标准第57页
            1.2.2 排除标准第57页
            1.2.3 剔除标准第57页
            1.2.4 脱落标准第57页
        1.3 实验地点、材料及设备第57-58页
            1.3.1 实验地点第57页
            1.3.2 实验材料第57页
            1.3.3 实验设备第57-58页
        1.4 实验方法第58-60页
            1.4.1 穴位选择第58-59页
            1.4.2 实验步骤第59-60页
        1.5 观察内容第60页
        1.6 数据处理方法第60-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71页
        2.1 施灸5min穴位组织中温度场的一维,二维及三维模型第63-65页
        2.2 施灸5min不同时间点穴位组织中温度场的三维温度云图第65-68页
        2.3 施灸5min、10min、15min、20min穴位组织中温度场的三维温度云图第68-71页
    3 讨论第71-75页
        3.1 艾灸热作用对生物的影响第71页
        3.2 艾灸的生物传热模型第71-72页
        3.3 艾灸温度场的构建第72-73页
        3.4 穴位组织的几何模型参数的选取依据第73页
        3.5 穴位组织温度场传播规律第73-74页
        3.6 不足与展望第74-75页
结论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第81-83页
    一、发表论文情况第81-82页
    二、参与课题情况第82页
    三、获奖情况第82-83页
综述第83-94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附件一:自动灸架仪设计第94-96页
附件二:传感器控制板设计第96-99页
附件三:艾灸热强度测量平台设计第99-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RPV1参与针、灸不同刺激方法对小鼠穴区局部效应和胃运动调节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
下一篇:复方芪参提取物调节miR-145/miR-21与pSmad3C/pSmad3L串话发挥抗肝细胞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