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1章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9页 |
1.1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现状 | 第11-12页 |
1.1.1 我国现行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体系 | 第11页 |
1.1.2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最新监管动态 | 第11-12页 |
1.2 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12-19页 |
1.2.1 分业监管导致监管真空或交叉监管 | 第12-13页 |
1.2.2 投资过度集中于银行协议存款 | 第13-14页 |
1.2.3 互联网货币基金信息披露不完善 | 第14-15页 |
1.2.4 大额资金的流动管理压力和挤兑风险 | 第15-16页 |
1.2.5 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责任模糊 | 第16-17页 |
1.2.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缺位 | 第17-19页 |
第2章 美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特点及启示 | 第19-29页 |
2.1 美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特点 | 第19-25页 |
2.1.1 混业经营基础上的伞式监管模式 | 第20页 |
2.1.2 科学控制货币基金的投资范围 | 第20-22页 |
2.1.3 严格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 | 第22页 |
2.1.4 不断完善中的流动性管理 | 第22-23页 |
2.1.5 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责任的认定 | 第23-24页 |
2.1.6 网络金融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特点 | 第24-25页 |
2.2 美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9页 |
第3章 完善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的建议 | 第29-41页 |
3.1 确立互联网货币基金监管原则 | 第29-32页 |
3.1.1 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原则 | 第29-30页 |
3.1.2 金融因素与互联网因素结合原则 | 第30页 |
3.1.3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原则 | 第30-31页 |
3.1.4 公平竞争原则 | 第31页 |
3.1.5 动态平衡监管原则 | 第31-32页 |
3.2 强化规则性监管具体措施 | 第32-41页 |
3.2.1 阶段性构建混业监管模式 | 第32-33页 |
3.2.2 引导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多样化 | 第33-34页 |
3.2.3 完善互联网货币基金信息披露制度 | 第34-35页 |
3.2.4 规范流动性管理防范挤兑风险 | 第35-37页 |
3.2.5 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责任与归责原则的认定 | 第37-39页 |
3.2.6 健全法律法规与提升网络金融产品安全性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