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基于Node-Place模型的深圳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需要数据支撑的精细化设计解决第9-10页
        1.1.2 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矛盾第10-11页
        1.1.3 深圳城市更新发展面临的挑战第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3 研究框架第20-23页
第2章 相关理论与NODE-PLACE模型研究第23-39页
    2.1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关系第23-25页
        2.1.1 城市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第23-24页
        2.1.2 城市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24-25页
        2.1.3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互馈关系第25页
    2.2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的涵义第25-28页
        2.2.1 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的涵义第25-26页
        2.2.2 公交导向发展是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第26-28页
        2.2.3 TOD模式下的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评价的涵义第28页
    2.3 NODE-PLACE模型方法第28-38页
        2.3.1 交通站点地区的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第28-29页
        2.3.2 Node-Place模型第29-33页
        2.3.3 模型的应用案例第33-38页
        2.3.4 本次研究应用Node-Place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第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深圳市发展现状简析与NODE-PLACE模型扩展第39-54页
    3.1 深圳市发展现状第39-47页
        3.1.1 深圳市概况第39-40页
        3.1.2 土地利用发展现状第40-43页
        3.1.3 交通发展现状第43-46页
        3.1.4 TOD发展策略下的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第46-47页
    3.2 对NODE-PLACE模型的扩展第47-53页
        3.2.1 对研究范围的扩展第48页
        3.2.2 对评价指标的扩展第48-50页
        3.2.3 场所单项指标选取第50-51页
        3.2.4 节点单项指标选取第51-53页
    3.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NODE-PLACE模型应用的计算过程与结果第54-71页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54页
    4.2 单项指标计算第54-67页
        4.2.1 场所单项指标计算第55-61页
        4.2.2 节点单项指标计算第61-67页
    4.3 单项指标相关性分析第67-69页
    4.4 综合指标计算及NODE-PLACE模型结果第69-70页
    4.5 评估结果简析第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深圳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分析第71-90页
    5.1 聚类分析第71-76页
        5.1.1 确定聚类数第72-73页
        5.1.2 K均值聚类第73-76页
    5.2 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评估结果第76-89页
        5.2.1 结合聚类分析的Node-Place模型评估结果第76-77页
        5.2.2 聚类结果的空间分布第77-79页
        5.2.3 深圳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关系现状规律第79-81页
        5.2.4 各聚类的典型样本详细分析第81-89页
    5.3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附录第95-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96-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圳市开放型住区外部空间要素构成及优化策略研究
下一篇:深圳生活污水处理型人工湿地的景观评价及优化--以聚龙山湿地生态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