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花臭蛙的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1.1 花臭蛙的分类地位及有效性 | 第11页 |
1.1.2 花臭蛙复合体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动物形态学在无尾两栖类动物分类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线粒体DNA分子标记在无尾两栖类系统学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4 微卫星标记特点及在遗传分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湖北宜昌花臭蛙复合体的形态学研究 | 第19-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1 样本采集信息 | 第19页 |
2.1.2 标本处理 | 第19页 |
2.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19页 |
2.2.1 实验设备 | 第1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3.1 形态量度的选择 | 第19-20页 |
2.3.2 标本测量 | 第20页 |
2.3.3 典型判别分析 | 第20页 |
2.3.4 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 | 第20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0-27页 |
2.4.1 形态学测量结果 | 第20-24页 |
2.4.2 典型判别分析结果 | 第24-25页 |
2.4.3 方差分析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 第25-27页 |
2.5 讨论 | 第27-29页 |
2.5.1 花臭蛙地模标本的补充描述 | 第27-28页 |
2.5.2 高家堰三种花臭蛙复合体两性异形 | 第28-29页 |
2.6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DNA标记湖北宜昌花臭蛙复合体的系统学研究 | 第31-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31-32页 |
3.2.1 实验设备 | 第31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3.3.2 线粒体DNA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33页 |
3.3.3 PCR扩增、产物检测及测序 | 第33页 |
3.3.4 序列比对及分析 | 第33-34页 |
3.3.5 系统发生推断 | 第34页 |
3.3.6 遗传距离计算 | 第34-35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3.4.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PCR扩增结果 | 第35页 |
3.4.2 序列特征、单倍型信息及饱和性检验 | 第35-38页 |
3.4.3 系统发生分析 | 第38-39页 |
3.4.4 遗传距离分析 | 第39-40页 |
3.5 讨论 | 第40页 |
3.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湖北宜昌花臭蛙复合体的遗传分化研究 | 第41-5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41页 |
4.2.1 实验设备 | 第41页 |
4.2.2 实验器材与试剂 | 第41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页 |
4.3.2 微卫星标记的选取 | 第41-42页 |
4.3.3 PCR扩增、产物检测及测序 | 第42-43页 |
4.3.4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检测及平衡检测 | 第43页 |
4.3.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44-48页 |
4.4.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PCR扩增结果 | 第44-45页 |
4.4.2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 第45页 |
4.4.3 微卫星位点哈温平衡及连锁不平衡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4.4.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4.5 讨论 | 第48-50页 |
4.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