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日本三角涡虫概述 | 第12页 |
1.2 日本三角涡虫再生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3 转录组研究的原理及背景 | 第14-17页 |
1.4 本研究选择的再生过程中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 | 第17-21页 |
1.4.1 过氧化氢酶CAT | 第17-18页 |
1.4.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 第18-19页 |
1.4.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19-21页 |
1.5 立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2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涡虫再生关键基因的筛选 | 第24-48页 |
2.1 日本三角涡虫概述 | 第24-27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1.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3 RNA样品的制备与检测 | 第25页 |
2.1.4 转录组的高通量测序 | 第25-26页 |
2.1.5 转录组数据的验证及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26-27页 |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7-48页 |
2.2.1 涡虫再生的形态学特征与转录组数据的分析 | 第27-34页 |
2.2.2 转录组结果的验证 | 第34-36页 |
2.2.3 涡虫再生差异基因及关键基因的选取结果 | 第36-48页 |
3 筛选的再生过程中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48-7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3.1.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3.1.3 一般反转录模板的制备 | 第49页 |
3.1.4 实验相关引物设计 | 第49-50页 |
3.1.5 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50页 |
3.1.6 喂食法干扰涡虫 | 第50页 |
3.1.7 qPCR检测 | 第50页 |
3.1.8 再生芽基的测量 | 第50-51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51-68页 |
3.2.1 一般反转录模板电泳检测 | 第51页 |
3.2.2 实验相关引物设计 | 第51-52页 |
3.2.3 三基因在日本三角涡虫头部再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第52-54页 |
3.2.4 DjCAT基因RNAi结果 | 第54-59页 |
3.2.5 DjGST基因RNAi结果 | 第59-64页 |
3.2.6 DjSOD基因RNAi结果 | 第64-68页 |
3.3 讨论 | 第68-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