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G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历程 | 第11页 |
2.G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引入第三方评估 | 第11-12页 |
3.G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效评估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回顾 | 第13-18页 |
1.整合主义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社会服务(社会工作)项目评估 | 第14-15页 |
3.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模式 | 第15-16页 |
4.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评估 | 第16-17页 |
5.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效评估 | 第17-18页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 | 第19-2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 | 第19页 |
2.成效评估 | 第19页 |
3.整合导向评估模式 | 第19-20页 |
(二)研究理论 | 第20-22页 |
1.系统理论 | 第20页 |
2.生态理论 | 第20-22页 |
三、家综服务购买方的成效评估 | 第22-27页 |
(一)购买方的成效评估机制、方法/内容、效果 | 第22-25页 |
1.购买方的成效评估机制 | 第22-23页 |
2.购买方的成效评估方法和内容 | 第23-24页 |
3.购买方的成效评估效果 | 第24-25页 |
(二)购买方成效评估的问题与瓶颈 | 第25-27页 |
1.购买方的成效评估问题 | 第25页 |
2.购买方的成效评估瓶颈 | 第25-27页 |
四、家综服务评估方的成效评估 | 第27-31页 |
(一)评估方的成效评估设计、执行、效果 | 第27-30页 |
1.评估方的成效评估设计 | 第27-28页 |
2.评估方的成效评估执行 | 第28-29页 |
3.评估方的成效评估效果 | 第29-30页 |
(二)评估方成效评估的难点与瓶颈 | 第30-31页 |
1.评估方的成效评估难点 | 第30页 |
2.评估方的成效评估瓶颈 | 第30-31页 |
五、家综服务承接方的成效评估 | 第31-35页 |
(一)承接方的成效评估机制、方法/内容、效果 | 第31-33页 |
1.承接方的成效评估机制 | 第31-32页 |
2.承接方的成效评估方法和内容 | 第32-33页 |
3.承接方的成效评估效果 | 第33页 |
(二)承接方成效评估的问题与瓶颈 | 第33-35页 |
1.承接方的成效评估问题 | 第33-34页 |
2.承接方的成效评估瓶颈 | 第34-35页 |
六、G市家综评估模式总结与反思 | 第35-40页 |
(一)G市家综服务项目成效评估的分析总结 | 第35-37页 |
1.购买方和承接方由“伙计”关系走向“伙伴”关系 | 第35页 |
2.承接方运营家综服务项目的专业性不断提升 | 第35-36页 |
3.政府和公众监督项目促使评估机构更加规范和公正 | 第36-37页 |
(二)G市家综服务项目成效评估的问题反思 | 第37-40页 |
1.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入职门槛和团队建设问题 | 第37页 |
2.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性和社工继续教育问题 | 第37-38页 |
3.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覆盖面和受益人群问题 | 第38页 |
4.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利益相关方对成效评估理解的问题 | 第38-40页 |
七、迈向整合的家综服务成效评估实践 | 第40-48页 |
(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效评估的原则 | 第40-43页 |
1.制度整合取向的家综服务成效评估实践 | 第40-41页 |
2.组织(含标准)整合取向的家综服务成效评估实践 | 第41-42页 |
3.服务整合取向的家综服务成效评估实践 | 第42页 |
4.主体整合取向的家综服务成效评估实践 | 第42-43页 |
(二)家综成效评估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 第43-48页 |
1.购买方的成效评估方法与路径 | 第43页 |
2.评估方的成效评估方法与路径 | 第43-44页 |
3.承接方的成效评估方法与路径 | 第44-45页 |
4.社会工作者成效评估的方法与路径 | 第45-46页 |
5.社区居民/服务对象成效评估的方法与路径 | 第46-48页 |
附录:G 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评估指标体系 | 第4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