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岩佐茂简介 | 第11-12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岩佐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缘起与理论渊源 | 第15-27页 |
2.1 岩佐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17页 |
2.1.1 国际范围的环境破坏与环保运动 | 第15-16页 |
2.1.2 日本国内的公害问题 | 第16-17页 |
2.2 岩佐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7-27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与自然观 | 第17-21页 |
2.2.2 环境伦理学 | 第21-23页 |
2.2.3 其他生态环境思想 | 第23-27页 |
第三章 岩佐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7-33页 |
3.1 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解读 | 第27-28页 |
3.2 从“资本的逻辑”向“生活的逻辑”转换 | 第28-29页 |
3.3 构筑循环型社会 | 第29-30页 |
3.4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途径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对岩佐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评价 | 第33-39页 |
4.1 理论意义 | 第33-35页 |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第33-34页 |
4.1.2 构建了“两种逻辑”的思想体系 | 第34-35页 |
4.1.3 提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创造性观点 | 第35页 |
4.2 局限性 | 第35-39页 |
4.2.1 对自然观的片面理解 | 第36页 |
4.2.2 忽视了生态价值观的本质 | 第36-37页 |
4.2.3 对资本主义的妥协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岩佐茂环境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39-48页 |
5.1 走环境保全的循环型发展道路 | 第40-43页 |
5.1.1 循环型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5.1.2 循环型发展模式的实践原则与条件 | 第41-43页 |
5.2 以“生活的逻辑”引导公众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43-45页 |
5.2.1 现今公众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5.2.2“生活的逻辑”和公众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 | 第44-45页 |
5.3 探索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48页 |
5.3.1 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第45-46页 |
5.3.2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