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地方史志论文

民国《镇宁县志》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3页
    一、选题缘由第10-11页
    二、研究综述第11页
    三、研究思路第11-12页
    四、研究方法第12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2页
        (二)比较分析法第12页
        (三)社会调查法第12页
    五、创新与难点第12-13页
第一章 镇宁的建置沿革与方志编修概况第13-17页
    一、镇宁的建置沿革第13-14页
        (一)先秦至元朝的建置第13页
        (二)明朝至民国的建置第13-14页
    二、镇宁方志编修概况第14-17页
        (一)道光《镇宁州志稿》第14-15页
        (二)光绪《镇宁州志》第15-17页
第二章 民国《镇宁县志》的编修过程与编纂人员第17-21页
    一、编修过程第17页
    二、编纂人员第17-21页
        (一)主任委员兼总编纂胡翯第18页
        (二)主任委员李炳侨第18-19页
        (三)副主任委员兼编纂饶燮乾第19页
        (四)编纂高维嵩等第19页
        (五)总参议李维国等第19-20页
        (六)采访梁永锟等第20-21页
第三章 民国《镇宁县志》的资料来源第21-35页
    一、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第21-25页
    二、嘉靖《贵州通志》第25-28页
    三、咸丰《安顺府志》第28-30页
    四、综合来源第30-32页
    五、《旧志稿》第32-33页
    六、《旧志》第33-35页
第四章 民国《镇宁县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问题考第35-64页
    一、第一卷内容及相关问题考第35-41页
        (一)《地理志》相关问题考论第36-40页
        (二)《前事志》所载咸同起义考述第40-41页
    二、第二卷内容及相关问题考第41-51页
        (一)双明书院考第43-45页
        (二)杨吉桥营建始末第45-47页
        (三)民间宗教考第47-51页
    三、《人物志》考述第51-58页
        (一)伍氏三贤考第53-55页
        (二)林自清评传第55-58页
    四、《艺文志》考述第58-64页
        (一)来源分析第59-60页
        (二)内容分析第60-63页
        (三)作者分析第63-64页
第五章 民国镇宁县志的价值及不足之处第64-83页
    一、价值第64-78页
        (一)备征考第64-67页
        (二)补残缺第67-70页
        (三)服务经济建设第70-75页
        (四)保存民族文化第75-78页
    二、不足第78-83页
        (一)溢美之词泛滥第78-79页
        (二)宣扬伦理纲常第79-80页
        (三)歪曲事实第80-82页
        (四)文献采录不全第82-83页
结语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88-89页
附录一:《艺文志》篇名作者统计表第89-106页
附录二:民国《镇宁县志》失收诗文一览表第106-118页
附录三:光绪《镇宁州志》研究第118-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言学视域下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研究
下一篇:归化异化视角下中国文化因素的口译策略研究--以2013-2017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