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3 关于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4 有关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16-17页 |
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5.1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5.2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5.3 文本解读法 | 第18页 |
6 研究视角 | 第18-19页 |
7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1章 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的语言学背景 | 第20-44页 |
1.1 语言哲学的发展 | 第20-26页 |
1.1.1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 第20-24页 |
1.1.2 马克思主义语言理论的发展 | 第24-26页 |
1.2 葛兰西自身语言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26-33页 |
1.2.1 意大利统一及语言问题的产生 | 第26-27页 |
1.2.2 意大利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 第27-28页 |
1.2.3 青年葛兰西语言思想的形成 | 第28-33页 |
1.3 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的理论源泉 | 第33-44页 |
1.3.1 《君主论》—文化霸权思想的阶级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1.3.2 实践哲学—文化霸权构想的哲学支柱 | 第35-36页 |
1.3.3 克罗齐的伦理-政治哲学 | 第36-37页 |
1.3.4 马克思对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的启发 | 第37-39页 |
1.3.5 列宁的文化领导权实践 | 第39-40页 |
1.3.6 其他共产主义者的文化领导权概念 | 第40-41页 |
1.3.7 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的文化领导权实践 | 第41-44页 |
第2章 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的语言学内涵 | 第44-73页 |
2.1 葛兰西文化霸权概念中的语言结构 | 第44-45页 |
2.2 葛兰西文化霸权概念中的两种语法 | 第45-53页 |
2.2.1 自发语法 | 第45-47页 |
2.2.2 规范语法 | 第47-53页 |
2.3 葛兰西的两种语法与文化霸权的关系 | 第53-59页 |
2.3.1 自发语法隐喻着历史的规范化 | 第53-55页 |
2.3.2 规范语法隐喻着无产阶级文化霸权 | 第55-59页 |
2.4 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中的语言隐喻 | 第59-62页 |
2.4.1 文化霸权概念中的隐喻语言 | 第59-60页 |
2.4.2 文化霸权概念建构中语言隐喻的历史性 | 第60-61页 |
2.4.3 对索绪尔语言研究范式的超越 | 第61-62页 |
2.5 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建构的语言路径 | 第62-73页 |
2.5.1 语言:区分哲学观念和“知识分子”的工具 | 第63-67页 |
2.5.2 语言:哲学观念和“集体意志”相关联的中介 | 第67-73页 |
第3章 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中若干关键词的分析 | 第73-88页 |
3.1 “消极革命”—无效的国家语言 | 第73-77页 |
3.2 积极的语言隐喻策略:从“运动战”到“阵地战” | 第77-81页 |
3.2.1 “运动战”向“阵地战”转化的语言学内涵 | 第78-80页 |
3.2.2 军事战术和政治战略相结合:“阵地战”和“运动战” | 第80-81页 |
3.3 “共同语言”:建构民众意志的有力武器 | 第81-85页 |
3.4 “市民社会” | 第85-88页 |
第4章 葛兰西文化霸权语言学建构路径的影响及启示 | 第88-124页 |
4.1 对马克思主义语言理论建构的启示 | 第88-107页 |
4.1.1 葛兰西的唯物主义历史语言观 | 第88-91页 |
4.1.2 葛兰西的唯物主义政治语言观 | 第91-93页 |
4.1.3 葛兰西的唯物主义哲学语言观 | 第93-96页 |
4.1.4 葛兰西的唯物主义文化语言观 | 第96-98页 |
4.1.5 葛兰西的唯物主义实践语言观 | 第98-102页 |
4.1.6 葛兰西的唯物主义平等语言观 | 第102-104页 |
4.1.7 葛兰西的唯物主义辩证语言观 | 第104-107页 |
4.2 对拉克劳和墨菲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4.2.1 葛兰西霸权概念分析的语言学路径对拉克劳和墨菲的影响 | 第108页 |
4.2.2 拉、墨使用术语“连接”对葛兰西文化霸权概念的发展 | 第108-109页 |
4.2.3 拉、墨对霸权概念再阐发:葛兰西语言分析范式的再现 | 第109-110页 |
4.3 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 第110-116页 |
4.3.1 葛兰西的自发语法对德里达语言观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4.3.2 葛兰西文化霸权语言学建构路径对福柯权力概念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4.3.3 葛兰西政治语言学思想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4.4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语言学建构路径的评价 | 第116-120页 |
4.4.1 葛兰西文化霸权语言学建构路径的理论贡献 | 第116-118页 |
4.4.2 葛兰西文化霸权语言学建构路径的局限性 | 第118-120页 |
4.5 葛兰西文化霸权语言学建构路径的当代启示 | 第120-124页 |
4.5.1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 第120-121页 |
4.5.2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 | 第121-122页 |
4.5.3 开发地方和民族特色语言文化,加快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 | 第122-124页 |
结语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