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信息理论论文

应急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双路径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3页
        1.2.1 应急信息质量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应急信源可信度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双路径模型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13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3-15页
        1.4.1 本文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本文的创新点第14-15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知识第15-18页
    2.1 信息质量概念第15-16页
    2.2 信源可信度概念第16-17页
    2.3 双路径理论第17页
    2.4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三章 应急信息质量客观评价指标的提取第18-26页
    3.1 应急信息质量评价的界定第18页
    3.2 应急信息质量评估的原则第18-19页
    3.3 信息质量评估方法第19-21页
        3.3.1 问题分析与评估方法第19-20页
        3.3.2 评估标准与工具第20-21页
    3.4 应急信息质量评价指标提取第21-24页
        3.4.1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21-22页
        3.4.2 专家咨询结果第22-23页
        3.4.3 指标筛选的结果第23-24页
    3.5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四章 应急信源可信度主观评价方案第26-31页
    4.1 信源可信度内外影响因素和作用分析第26-27页
    4.2 应急信源可信度评价指标第27-30页
        4.2.1 用户个人特征第27-28页
        4.2.2 信源使用情况第28-30页
    4.3 信源可信度主观评价方案第30页
    4.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五章 应急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双路径模型第31-42页
    5.1 研究模型和假设的提出第31-32页
    5.2 问卷发放与数据统计第32-33页
    5.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第33-34页
    5.4 数据分析结果第34-36页
    5.5 用户应急信息搜寻行为模拟第36-38页
    5.6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38-41页
    5.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2-44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42页
    6.2 未来研究展望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50-5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争议性事件的媒介框架分析--以“辱母杀人案”为例
下一篇:江西省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