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争议性事件报道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媒介框架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 第15-17页 |
2.1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5-16页 |
2.2 编码—解码理论 | 第16-1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17-21页 |
3.1 研究问题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3 案例选取及事件回顾 | 第17-18页 |
3.4 媒体样本选择 | 第18-19页 |
3.5 类目构建 | 第19-21页 |
第4章 研究发现与结论 | 第21-39页 |
4.1 各类框架分布:事实披露框架为主,多元化框架并存 | 第21-23页 |
4.1.1 事实披露框架独占鳌头 | 第21-22页 |
4.1.2 多元框架各占一定比例 | 第22-23页 |
4.2 媒体框架变迁:稳中有变 | 第23-28页 |
4.2.1 第一阶段:事实披露框架和建议框架占绝对优势 | 第25-26页 |
4.2.2 第二阶段:事件定性框架、影响框架崛起 | 第26-27页 |
4.2.3 第三阶段:事件定性框架、影响框架继续攀升 | 第27-28页 |
4.3 不同属性媒体的框架构建及变迁 | 第28-33页 |
4.3.1 人民日报App的框架构建及变迁 | 第28-30页 |
4.3.2 今日头条App的框架构建及变迁 | 第30-31页 |
4.3.3 闪电新闻App的框架构建及变迁 | 第31-33页 |
4.4 从网民评论看受众解读 | 第33-39页 |
4.4.1 同向式解读 | 第34-36页 |
4.4.2 对抗式解读 | 第36-37页 |
4.4.3 协商式解读 | 第37-39页 |
第5章 建议 | 第39-44页 |
5.1 丰富框架类型 | 第39-40页 |
5.2 加强媒介与受众的互动 | 第40-41页 |
5.3 主流媒体理性引领价值 | 第41-42页 |
5.4 多终端联动构建议题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