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模数化”思维与公共艺术综述 | 第18-25页 |
2.1 “模数化”思维的概述 | 第18-20页 |
2.2 公共艺术的概述 | 第20-22页 |
2.2.1 公共艺术概念 | 第20页 |
2.2.2 公共艺术发展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3 公共艺术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2.3 “模数化”公共艺术与传统公共艺术的比较 | 第22-25页 |
2.3.1 材料与技术的协同化 | 第23页 |
2.3.2 审美形式的多元化 | 第23页 |
2.3.3 公共空间的灵活化 | 第23-25页 |
3 “模数化”思维介入公共艺术设计 | 第25-42页 |
3.1 “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中的表现方式 | 第25-30页 |
3.1.1 元件结构式 | 第25-27页 |
3.1.2 单位重复式 | 第27-28页 |
3.1.3 同类叠加式 | 第28-30页 |
3.2 “模数化”思维与公共艺术融合的突出特征 | 第30-42页 |
3.2.1 取材渠道的多样性 | 第30-34页 |
3.2.2 组装过程的便捷性 | 第34-36页 |
3.2.3 大众融合的互动性 | 第36-42页 |
4 “模数化”思维对公共艺术的创新探索 | 第42-62页 |
4.1 空间体量的延展创新 | 第42-48页 |
4.1.1 外界因素的配合 | 第42-44页 |
4.1.2 社会活动的延续 | 第44-46页 |
4.1.3 以历史背景为元素 | 第46-48页 |
4.2 时代技术的协同创新 | 第48-55页 |
4.2.1 装置效果的动态化 | 第48-51页 |
4.2.2 实现作品的自给自足 | 第51-53页 |
4.2.3 技术与艺术的魅力展现 | 第53-55页 |
4.3 应用领域的拓展创新 | 第55-62页 |
4.3.1 活动空间灵活多变 | 第55-56页 |
4.3.2 载体形式和而不同 | 第56-58页 |
4.3.3 功能设施完善全面 | 第58-62页 |
5 “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的价值探究及设计实践 | 第62-71页 |
5.1 适应城市信息化的发展 | 第62-64页 |
5.1.1 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 | 第62-63页 |
5.1.2 推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 | 第63-64页 |
5.2 促进公共文化的展现 | 第64-66页 |
5.2.1 地域个性的营造 | 第64-65页 |
5.2.2 城市文化内涵的延伸 | 第65-66页 |
5.3 “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中的设计实践——以杭州城市阳台为例 | 第66-71页 |
5.3.1 设计背景 | 第66-67页 |
5.3.2 设计流程 | 第67-69页 |
5.3.3 设计小结 | 第69-7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