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0页 |
1.1 植物衰老的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1.1.1 植物衰老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1.2 植物衰老启动的分子机制 | 第16-19页 |
1.1.3 植物衰老进程调控机制 | 第19-21页 |
1.1.4 理想衰老作物类型 | 第21页 |
1.2 小麦基因克隆的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1.2.1 同源克隆方法 | 第21页 |
1.2.2 图位克隆基因方法 | 第21-25页 |
1.2.3 小麦基因的快速定位与克隆方法 | 第25-27页 |
1.3 小麦衰老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小麦叶片衰老基因TaLS-2D的图位克隆 | 第30-6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1.1 小麦衰老突变体m68与野生型YZ4110 | 第30页 |
2.1.2 作图群体培育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9页 |
2.2.1 突变体和野生型材料的种植 | 第30页 |
2.2.2 衰老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3 激素敏感性分析 | 第31-32页 |
2.2.4 叶肉细胞超显微结构观察 | 第32页 |
2.2.5 小麦DNA和R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2.6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 第33-34页 |
2.2.7 实时定量PCR | 第34页 |
2.2.8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4-35页 |
2.2.9 PCR产物连接与转化 | 第35页 |
2.2.10 质粒提取 | 第35-36页 |
2.2.11 测序和PCR产物纯化 | 第36-37页 |
2.2.12 衰老突变体m68的遗传分析 | 第37页 |
2.2.13 小麦叶片衰老基因的遗传作图 | 第37页 |
2.2.14 小麦叶片衰老基因的精细作图 | 第37-38页 |
2.2.15 小麦叶片衰老基因物理图谱的绘制 | 第38页 |
2.2.16 本研究所的用数据库 | 第38页 |
2.2.17 启动子活性检测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8页 |
2.3.1 衰老突变体m68表型的鉴定与分析 | 第39-41页 |
2.3.2 衰老相关生理指标分析 | 第41-43页 |
2.3.3 野生型和突变体叶肉细胞结构观察与分析 | 第43-44页 |
2.3.4 突变体激素敏感性分析 | 第44-45页 |
2.3.5 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5-47页 |
2.3.6 衰老突变体m68的遗传分析 | 第47-48页 |
2.3.7 控制m68衰老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48-52页 |
2.3.8 候选基因筛选与分析 | 第52-58页 |
2.4 讨论 | 第58-59页 |
2.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小麦衰老突变体表达谱分析 | 第60-77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1-6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3.2.1 不同时期小麦叶片RNA质量分析 | 第62页 |
3.2.2 转录组测序数据评估 | 第62-63页 |
3.2.3 样品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3.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4-66页 |
3.2.5 qRT-PCR验证DEGs | 第66页 |
3.2.6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 第66-68页 |
3.2.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 第68-71页 |
3.2.8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 | 第71页 |
3.2.9 转录组SNP分析 | 第71-72页 |
3.3 讨论 | 第72-75页 |
3.3.1 叶片衰老启动分子机制的探究 | 第72-73页 |
3.3.2 衰老对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突变体m68中的变化 | 第74页 |
3.3.4 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74-75页 |
3.3.5 转录组数据中SNP的分析 | 第75页 |
3.4 RNA-seq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0页 |
附录 | 第9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