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水污染与废水资源化 | 第13-14页 |
1.2 正渗透膜分离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正渗透膜分离过程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1.2.2 正渗透汲取液的选择 | 第16-17页 |
1.2.3 正渗透的应用与挑战 | 第17-20页 |
1.3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 第20页 |
1.3.2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汲取液的选择 | 第20-21页 |
1.3.3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问题 | 第21-22页 |
1.4 电化学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4.1 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第22-24页 |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1.4.3 电化学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和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7-30页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30-41页 |
2.1 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启动 | 第30-34页 |
2.1.1 汲取液的制备与回收 | 第30-31页 |
2.1.2 正渗透膜分离装置 | 第31-32页 |
2.1.3 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 | 第32-33页 |
2.1.4 电化学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 | 第33-34页 |
2.2 分析方法与技术 | 第34-41页 |
2.2.1 常规水质分析 | 第34-35页 |
2.2.2 正渗透膜性能监测与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2.2.3 电化学性能监测与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2.2.4 化学性能监测与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2.2.5 能效分析与计算方法 | 第39-41页 |
第三章 pH响应汲取液在FO中的渗透性能及其回收 | 第41-59页 |
3.1 PAA-Na的浓度和分子量对渗透效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3.1.1 渗透通量分析 | 第42-43页 |
3.1.2 盐反渗通量分析 | 第43-45页 |
3.1.3 原料液中PAA-Na的浓度 | 第45-46页 |
3.2 pH响应汲取液(PAA-Na)的回收效能 | 第46-53页 |
3.2.1 汲取液回收机理 | 第46-47页 |
3.2.2 pH响应点 | 第47-48页 |
3.2.3 汲取液回收效率 | 第48-52页 |
3.2.4 汲取液回收费用 | 第52-53页 |
3.3 回收的汲取液的正渗透性能分析 | 第53-56页 |
3.3.1 蒸馏水作为原料液 | 第54页 |
3.3.2 模拟海水作为原料液 | 第54-55页 |
3.3.3 实际废水作为原料液 | 第55-56页 |
3.4 正渗透膜分离装置的运行费用分析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可降解汲取液应用于OMBR处理市政废水的性能 | 第59-78页 |
4.1 FO构型优化 | 第59-62页 |
4.1.1 渗透通量分析 | 第60页 |
4.1.2 盐反渗通量分析 | 第60-61页 |
4.1.3 原料液中PAA-Na的浓度 | 第61-62页 |
4.2 无外加碳源条件下汲取液的浓度对渗透效能的影响 | 第62-67页 |
4.2.1 活性污泥对汲取液的降解规律 | 第62-64页 |
4.2.2 渗透通量分析 | 第64页 |
4.2.3 盐反渗通量分析 | 第64-65页 |
4.2.4 原料液中PAA-Na的浓度 | 第65-66页 |
4.2.5 OMBR中汲取液的降解规律 | 第66-67页 |
4.3 模拟废水条件下汲取液的浓度对渗透效能的影响 | 第67-73页 |
4.3.1 渗透通量分析 | 第67-69页 |
4.3.2 盐反渗通量分析 | 第69-70页 |
4.3.3 原料液中PAA-Na的浓度 | 第70-72页 |
4.3.4 OMBR对原料液中PAA-Na的降解规律 | 第72-73页 |
4.4 OMBR处理市政废水的性能分析 | 第73-75页 |
4.5 OMBR处理市政废水的运行费用分析 | 第75-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BES-OMBR原位回收pH响应汲取液并强化市政污水处理 | 第78-91页 |
5.1 PAA-Na分子量对BES-OMBR性能的影响 | 第79-81页 |
5.1.1 渗透通量和产电分析 | 第79-80页 |
5.1.2 盐反渗透通量分析 | 第80-81页 |
5.2 PAA-Na浓度对BES-OMBR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 pH响应汲取液(PAA-Na)的回收效能 | 第82-85页 |
5.3.1 汲取液回收过程 | 第82-83页 |
5.3.2 产电分析 | 第83-84页 |
5.3.3 渗透通量分析 | 第84-85页 |
5.4 回收的PAA-Na处理模拟市政废水的性能分析 | 第85-87页 |
5.4.1 阴极出水水质分析 | 第85-86页 |
5.4.2 阳极出水水质分析 | 第86-87页 |
5.5 BES-OMBR装置的运行费用分析 | 第87-89页 |
5.5.1 汲取液回收费用分析 | 第87-88页 |
5.5.2 运行费用分析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1-95页 |
6.1 结论 | 第91-93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93页 |
6.3 建议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专业术语翻译附录表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3页 |
教育经历 | 第101页 |
获奖情况 | 第1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3页 |
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会议论文 | 第102-103页 |
承担与参加项目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