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5-16页 |
1.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2.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一、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遵循的原则 | 第16-17页 |
3.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预期目标 | 第17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 第18-19页 |
(三) 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实施背景 | 第19-21页 |
1.历史背景 | 第19-20页 |
2.现实背景 | 第20-21页 |
(四) 实施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1.推动传统税收征管制度优化升级的需要 | 第21页 |
2.实施税收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 第21-22页 |
3.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的需要 | 第22页 |
4.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的需要 | 第22-24页 |
二、杭锦旗国税局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现状 | 第24-33页 |
(一) 杭锦旗国税局税源管理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1.税源情况简介 | 第24-25页 |
2.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核心的税收征管模式简介 | 第25页 |
(二) 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框架设计 | 第25-30页 |
1.对纳税人和涉税事项的分类管理 | 第25-27页 |
2.纳税人涉税事项的分级管理 | 第27-28页 |
3.团队管理,分工协作 | 第28-30页 |
(三) 实施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主要措施 | 第30-31页 |
1.深化纳税人分类管理,增强管理针对性 | 第30页 |
2.实行岗位职责流程再造,践行分级管理制度 | 第30页 |
3.优化纳税评估,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 第30-31页 |
4.深化数据分析,提升信息管税水平 | 第31页 |
(四) 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实施成效 | 第31-33页 |
1.纳税服务质量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明显上升 | 第31页 |
2.重点税源管理能力提升,为税收收入提供保障 | 第31-32页 |
3.有效降低征纳成本,税收征管质效显著提高 | 第32-33页 |
三、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3-40页 |
(一) 杭锦旗国税局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4页 |
1.传统税收征管方式转变不彻底 | 第33页 |
2.分类分级管理基础不扎实 | 第33页 |
3.对非税源重点纳税人管理不足 | 第33-34页 |
(二) 杭锦旗国税局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1.缺乏专业化人才,征管资源配置不科学 | 第34-35页 |
2.分类方法不科学,分类结果不合理 | 第35-36页 |
3.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化水平不高 | 第36-38页 |
4.配套机制体制建设存在缺陷 | 第38-40页 |
四、完善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的措施建议 | 第40-45页 |
(一) 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 第40-41页 |
1.优化干部知识结构,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 第40页 |
2.优化征管资源配置,保障重点环节的人才供给 | 第40-41页 |
(二) 优化分类方法,创新分类方式 | 第41-42页 |
1.科学设置纳税人分类指标 | 第41页 |
2.实行计算机分类与人工调整相结合的纳税人分类方法 | 第41页 |
3.探索多种分类标准相结合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 第41-42页 |
(三) 夯实数据基础,提高信息化水平 | 第42-43页 |
1.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 第42页 |
2.推动涉税信息内部共享和整合 | 第42-43页 |
3.畅通外部信息交流渠道,推进第三方信息共享 | 第43页 |
(四) 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 第43-45页 |
1.改革税收管理员制度 | 第43-44页 |
2.推进机构设置扁平化,加强内部管理创新 | 第44页 |
3.建立健全外部协作机制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