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文章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感恩教育概述 | 第18-22页 |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感恩的本质 | 第19页 |
二、感恩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陶行知生活理论概述 | 第22-29页 |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 第22-23页 |
(一)生活即教育 | 第22页 |
(二)社会即学校 | 第22-23页 |
(三)教学做合一 | 第23页 |
二、生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一)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 第23页 |
(二)西方教育思想 | 第23-24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 | 第24页 |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感恩教育中的价值 | 第24-27页 |
(一)准确把握了感恩教育的本质 | 第24-25页 |
(二)引导感恩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 | 第25-26页 |
(三)创新了教育方式 | 第26页 |
(四)对普及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 第26-27页 |
四、目前生活教育的实践现状 | 第27-29页 |
(一)被广泛运用于基础教育教学 | 第27-28页 |
(二)尚未充分开发用于德育教育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以绵阳小学为例) | 第29-48页 |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9页 |
二、感恩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29-31页 |
(一)小学生懂得了感恩 | 第29-30页 |
(二)小学生学会了表达感恩 | 第30-31页 |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8页 |
(一)缺乏科学评价体系 | 第31-32页 |
(二)感恩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 第32-34页 |
(三)感恩教育方式单一 | 第34-36页 |
(四)感恩氛围淡薄 | 第36-37页 |
(五)学生行为习惯差 | 第37-38页 |
四、影响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因素分析 | 第38-48页 |
(一)感恩教育本质把握不准确 | 第38-40页 |
(二)学生对感恩教育兴趣低 | 第40-41页 |
(三)对感恩教育挖掘不够 | 第41-44页 |
(四)对感恩教育认识不到位 | 第44-47页 |
(五)学生自身素质欠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生感恩教育举措 | 第48-60页 |
一、构建生活教育理念下的感恩教育新体系 | 第48-50页 |
(一)在感恩教育中强化生活教育理念 | 第48页 |
(二)建立三位一体综合教育机制 | 第48-49页 |
(三)将感恩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49-50页 |
二、“社会即学校”指导感恩教育氛围营造 | 第50-52页 |
(一)全社会参与感恩教育 | 第50页 |
(二)营造社会感恩文化 | 第50-51页 |
(三)发挥传播媒介德育功能 | 第51页 |
(四)把感恩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第51-52页 |
三、“生活即教育”指导感恩教育内容“生活化” | 第52-55页 |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 | 第52页 |
(二)感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兴趣 | 第52-53页 |
(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感恩教育 | 第53-54页 |
(三)用“三生教育”内容引导感恩教育 | 第54-55页 |
四、“教学做合一”完善感恩教育方式方法 | 第55-58页 |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恩 | 第55-56页 |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 | 第56-57页 |
(三)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感恩体验 | 第57页 |
(四)用责任意识指引感恩教育 | 第57-58页 |
五、建立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 第58-60页 |
(一)政府加大感恩教育实践理论研究 | 第58页 |
(二)建立感恩教育激励制度 | 第58-59页 |
(三)加大感恩奖励力度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