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9页 |
1.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页 |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前人研究成果 | 第10-14页 |
1.2.1 关于量范畴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隐性量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关于表小量复叠形式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4 关于副词“又”和“V了又V”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第2章 “V1了又V1”表量情况 | 第15-23页 |
2.1 静态语境下动词的表量 | 第15-18页 |
2.1.1 动词的特点 | 第15-16页 |
2.1.2 “V1了又V1”射线型表量 | 第16-18页 |
2.2 动态语境下结构的表量 | 第18-23页 |
第3章 “V1了又V2”表量情况 | 第23-30页 |
3.1 静态语境下动词的表量 | 第23-24页 |
3.1.1 “V1”和“V2”动词的表量 | 第23-24页 |
3.1.2 “V1了又V2”环型表量 | 第24页 |
3.2 动态语境下结构的表量 | 第24-30页 |
3.2.1 线段型“V1了又V2” | 第25-26页 |
3.2.2 半环型“V1了又V2” | 第26-28页 |
3.2.3 三分之一环型“V1了又V2” | 第28-30页 |
第4章 “V1了又V2,V2了又V1”表量情况 | 第30-37页 |
4.1 “V1了又V2,V2了又V1”对动词的选择 | 第30-33页 |
4.1.1 具有相反义的动词 | 第30-32页 |
4.1.2 不具有相反义的动词 | 第32页 |
4.1.3 名词进入该结构 | 第32-33页 |
4.2 静态语境下动词的表量 | 第33-37页 |
4.2.1 单独动词表量特征 | 第33-34页 |
4.2.2 “V1了又V2,V2了又V1”回环表量 | 第34-37页 |
第5章 变式的表量情况 | 第37-41页 |
5.1 “V1了又V2,V2了又V1”的变式 | 第37-40页 |
5.1.1 “V1了V2,V2了又V1”表量分析 | 第37-38页 |
5.1.2 “V1又V2,V2了又V1”表量分析 | 第38页 |
5.1.3 “V1了又V2,V2了又V3”表量分析 | 第38-39页 |
5.1.4 “V1了又V2,V1了又V2”表量分析 | 第39-40页 |
5.2 “V1了又V2”的变式 | 第40-41页 |
5.2.1 “V1了又V2了”表量分析 | 第40页 |
5.2.2 为什么增加“了”量发生改变 | 第40-41页 |
第6章 影响“V了又V”表大量的因素 | 第41-49页 |
6.1 动词影响表量 | 第41页 |
6.2 副词“又”的影响 | 第41-48页 |
6.2.1 “VV”表小量 | 第41-42页 |
6.2.2 “V一V”表小量 | 第42-43页 |
6.2.3 “V了V”表小量 | 第43-45页 |
6.2.4 “V了又V”中“又”对于表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6.3 结构影响表量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