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街居体制改革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1页
    一、问题提出第10-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页
    二、研究综述第11-16页
        (一) 社会治理理论研究第11-12页
        (二) 社区和街道研究第12-13页
        (三) 街居体制改革研究第13-16页
    三、研究框架第16-21页
        (一) 研究结构第16页
        (二) 理论依据第16-17页
        (三)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 概念界定第18-21页
第二章 街居体制改革的研究框架第21-26页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第21-22页
        (一) 社会管理第21页
        (二) 社会治理第21-22页
    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框架第22-23页
        (一) 两级政府第22页
        (二) 三级管理第22-23页
        (三) 四级延伸第23页
    三、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框架第23-26页
        (一) 党委领导第23-24页
        (二) 政府主导第24页
        (三) 社会协同第24页
        (四) 居民参与第24-26页
第三章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街居体制改革探索第26-38页
    一、我国城市基层街居体制发展历史沿革第26-28页
        (一) 我国街居体制初步创立阶段第26页
        (二) 我国街居体制受到破坏阶段第26-27页
        (三) 我国街居体制恢复发展阶段第27页
        (四) 我国街居体制改革创新阶段第27-28页
    二、城市基层街居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第28-32页
        (一) 行政主导模式——以上海为例第29页
        (二) 社区自治模式——以沈阳、武汉江汉为例第29-30页
        (三) 议行分设模式——以深圳盐田为例第30-31页
        (四) 撤街改社模式——以安徽铜陵为例第31-32页
    三、城市基层街居体制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第32-38页
        (一) 涉及街居层面的相关法律亟待完善第32-33页
        (二) 街居层面运行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第33-35页
        (三) 街居层面特别是社区居委会存在角色冲突第35-36页
        (四) 基层群众对街居事务的参与意识相对淡薄第36-38页
第四章 街居体制改革探索: 以南京市为例第38-47页
    一、南京市街居体制改革总体情况第38-39页
        (一) 南京市街居基本情况第38页
        (二) 南京市“街道去机关化、社区去行政化”改革第38-39页
        (三) 南京市街居体制改革初步成效第39页
    二、玄武区“中心化”改革第39-42页
        (一) 同类归并,“缩建”街道机构第39-40页
        (二) 转变职能,“下放”街道干部第40-41页
        (三) 理顺关系,“回收”社区事务第41页
        (四) 关联整合,服务领域“拓展”第41-42页
    三、秦淮区“中心制——耦合型”改革第42-44页
        (一) 统筹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第42-43页
        (二) 统筹便民和利民两个目标第43页
        (三) 统筹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第43页
        (四) 统筹民生和民意两个重点第43-44页
        (五) 统筹自管和自治两类方式第44页
    四、两种改革探索对比分析第44-47页
        (一) 两种改革探索共同点分析第44-45页
        (二) 两种改革探索差异性分析第45-47页
第五章 我国城市基层街居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第47-51页
    一、加强街居层面法律制度建设第47页
    二、加快理顺“区—街—居”各主体之间关系第47-48页
    三、不断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第48-49页
    四、着力提高基层群众对街居事务的参与度第49页
    五、不断扩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覆盖面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公共政策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研究--以江苏镇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