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1 公共政策 | 第16-17页 |
2.1.2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7-18页 |
2.1.3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 第18页 |
2.1.4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8-19页 |
2.1.5 产业区位理论 | 第19-20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2.1 第一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启蒙、初探和起步阶段 | 第20-21页 |
2.2.2 第二阶段:城市空间实证研究繁荣与积累阶段 | 第21页 |
2.2.3 第三阶段:城市社会空间实证研究比较与归纳总结阶段 | 第21-22页 |
2.2.4 第四阶段:研究区域的扩大化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 第22-23页 |
2.2.5 简要评述 | 第23页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2.3.1 第一类:社会空间结构理论及分异特征研究 | 第23-24页 |
2.3.2 第二类:社会空间区域的划分和结构演变研究 | 第24页 |
2.3.3 第三类:社会空间分异程度的测度 | 第24页 |
2.3.4 第四类:社会空间结构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 第24-25页 |
2.3.5 简要评述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成都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 第26-32页 |
3.1 空间属性层面的人口分布特征 | 第26-29页 |
3.1.1 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 | 第26页 |
3.1.2 人口分布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3 人口的空间分布演变趋势 | 第27-29页 |
3.2 社会属性层面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3.2.1 少数民族人口及流动人口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3.2.2 学历人口及就业人口空间分布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2000—201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 第32-57页 |
4.1 研究的基本工作 | 第32-33页 |
4.1.1 研究数据来源 | 第32页 |
4.1.2 研究的区域范围 | 第32-33页 |
4.1.3 研究的变量 | 第33页 |
4.2 201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 第33-43页 |
4.2.1 因子生态分析数据处理 | 第33-36页 |
4.2.2 201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 | 第36-40页 |
4.2.3 201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类型及结构模式 | 第40-43页 |
4.3 200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 第43-55页 |
4.3.1 区域调整合并 | 第43-45页 |
4.3.2 因子分析数据处理 | 第45-48页 |
4.3.3 200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 | 第48-53页 |
4.3.4 200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类型及结构模式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 第57-71页 |
5.1 相关研究基础比较 | 第57-59页 |
5.2 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比较 | 第59-63页 |
5.2.1 相对稳定的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 | 第60-61页 |
5.2.2 变化的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 | 第61-63页 |
5.3 成都市社会区比较 | 第63-67页 |
5.3.1 成都市社会区的整体变化 | 第64-65页 |
5.3.2 人口密集、居住拥挤的中心老城区的更新改造与功能演变 | 第65-66页 |
5.3.3 知识分子居住区扩展并与少数民族聚集区分离 | 第66页 |
5.3.4 外来人口逐渐向二三产业流动且集聚区规模扩大 | 第66-67页 |
5.3.5 农业人口聚集区逐渐远郊化及蓝领人口区域的凸显 | 第67页 |
5.4 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 | 第67-70页 |
5.4.1 “同心圆+扇形”模式向“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模式演化. | 第68-69页 |
5.4.2 基于产业功能的社会区逐渐分化与凸显 | 第69页 |
5.4.3 城市社会空间扩展,且结构复杂性和异质性增强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公共政策作用机理分析 | 第71-84页 |
6.1 城市住房政策 | 第71-73页 |
6.1.1 住房政策的改革过程 | 第71-72页 |
6.1.2 住房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72-73页 |
6.2 户籍政策 | 第73-76页 |
6.2.1 我国户籍政策的变迁 | 第73-74页 |
6.2.2 户籍政策的演变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74-76页 |
6.3 土地政策 | 第76-77页 |
6.3.1 土地政策的基本情况 | 第76页 |
6.3.2 土地政策的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76-77页 |
6.4 产业政策 | 第77-79页 |
6.4.1 相关产业政策 | 第77-78页 |
6.4.2 产业政策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78-79页 |
6.5 城市规划政策 | 第79-82页 |
6.5.1 成都市城市规划比较 | 第79-80页 |
6.5.2 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80-82页 |
6.6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客观动力 | 第82-83页 |
6.6.1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 | 第82-83页 |
6.6.2 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依赖 | 第8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84-8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85页 |
7.3 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