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1.1 引言 | 第9页 |
| 1.2 软件工程的发展 | 第9-14页 |
| 1.2.1 软件危机 | 第10-11页 |
| 1.2.2 传统软件工程 | 第11-12页 |
| 1.2.3 现代软件工程 | 第12页 |
| 1.2.4 软件工程的新发展 | 第12-14页 |
| 1.3 软件工程的前沿技术 | 第14-22页 |
| 1.3.1 敏捷开发 | 第15-16页 |
| 1.3.2 测试驱动开发 | 第16-17页 |
| 1.3.3 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 | 第17-19页 |
| 1.3.4 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 | 第19-22页 |
| 1.4 需求工程的提出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需求工程简介 | 第24-41页 |
| 2.1 软件需求定义 | 第24-27页 |
| 2.1.1 需求的三个层次 | 第24-25页 |
| 2.1.2 需求的三种类型 | 第25-27页 |
| 2.2 需求的重要性 | 第27-29页 |
| 2.2.1 软件项目成败分析 | 第27-28页 |
| 2.2.2 需求失败的原因 | 第28-29页 |
| 2.3 优秀需求的实现 | 第29-30页 |
| 2.3.1 用户验证需求 | 第29-30页 |
| 2.3.2 技术团队早介入 | 第30页 |
| 2.4 需求工程定义 | 第30-35页 |
| 2.4.1 需求开发 | 第32-34页 |
| 2.4.2 需求管理 | 第34页 |
| 2.4.3 需求人员技能 | 第34-35页 |
| 2.5 需求工程的方法学 | 第35-40页 |
| 2.5.1 结构化分析 | 第35-36页 |
| 2.5.2 软件原型 | 第36-39页 |
| 2.5.3 面向对象 | 第39-4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如何开展需求分析与建模 | 第41-64页 |
| 3.1 需求分析的误区 | 第41-44页 |
| 3.1.1 需求分析做什么 | 第41-44页 |
| 3.1.2 为什么要建模 | 第44页 |
| 3.2 第一步:理清框架和脉络 | 第44-60页 |
| 3.2.1 业务流程分析 | 第45-50页 |
| 3.2.2 业务实体分析 | 第50-56页 |
| 3.2.3 角色与使用场景分析 | 第56-60页 |
| 3.2.4 小结 | 第60页 |
| 3.3 第二步:确定需求细节 | 第60-63页 |
| 3.3.1 确定行为需求的细节 | 第60-63页 |
| 3.3.2 确定结构需求的细节 | 第63页 |
| 3.3.3 小结 | 第6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基于通信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的需求分析及建模 | 第64-96页 |
| 4.1 项目背景 | 第65-66页 |
| 4.2 需求定义勿忽视 | 第66-70页 |
| 4.2.1 明确项目目标及范围 | 第66-67页 |
| 4.2.2 划分主题域 | 第67-70页 |
| 4.3 理清脉络与框架 | 第70-94页 |
| 4.3.1 流程梳理 | 第71-79页 |
| 4.3.2 需求细节填充 | 第79-9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96-105页 |
| 5.1 最佳实践过程的要点概述 | 第96-101页 |
| 5.1.1 最佳实践过程概述 | 第96-99页 |
| 5.1.2 最佳实践过程全景图 | 第99-101页 |
| 5.2 最佳实践应用建议 | 第101-10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