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铁路养护与维修论文--线路检测及设备、检测自动化论文

高速铁路线下结构病害全波场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高铁线下结构病害调查第15-20页
        1.2.1 线下结构病害现状第16-18页
        1.2.2 线下结构病害成因研究第18-19页
        1.2.3 线下结构病害治理第19-20页
    1.3 全波场无损检测技术第20-22页
        1.3.1 基于弹性波的无损检测方法第20-21页
        1.3.2 全波场无损检测方法第21-22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层状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全波场无损检测方法第24-39页
    2.1 层状介质中的弹性波场第24-32页
        2.1.1 三维弹性波方程第24-27页
        2.1.2 弹性波分类第27-28页
        2.1.3 弹性波在多层介质界面上的传播第28-30页
        2.1.4 多层介质中的薄层干涉效应第30-32页
    2.2 全波场无损检测方法第32-33页
    2.3 全波场无损检测工艺第33-35页
        2.3.1 点-点式全波场无损检测第33-34页
        2.3.2 点-线式全波场无损检测第34页
        2.3.3 拖曳式快速全波场无损检测第34-35页
    2.4 全波场数据分析方法第35-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多层不均匀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39-74页
    3.1 有限元动力分析方法第39-40页
    3.2 半无限多层介质中的弹性波场第40-51页
        3.2.1 多层介质有限元模型第40-41页
        3.2.2 模型参数及计算工况第41-42页
        3.2.3 动力荷载第42-43页
        3.2.4 多层介质中的弹性波场第43-45页
        3.2.5 多层介质中的波形响应特性第45-49页
        3.2.6 多层介质中的频谱响应特性第49-51页
    3.3 几何边界对弹性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第51-63页
        3.3.1 等比例尺高速铁路有限元模型第51-52页
        3.3.2 模型参数及荷载第52页
        3.3.3 几何边界对弹性波场的影响第52-63页
    3.4 高铁线下结构缺陷模型第63-72页
        3.4.1 三维有限元模型第63-64页
        3.4.2 模型参数及荷载第64-66页
        3.4.3 采用响应能量分析方法评价缺陷空间分布第66-70页
        3.4.4 采用卓越频谱特性评价缺陷空间分布第70-72页
    3.5 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高铁线下结构缺陷检测等比例尺模型试验研究第74-92页
    4.1 等比例尺高铁线下结构模型第74-78页
        4.1.1 线下结构模型概况第74-77页
        4.1.2 缺陷设置第77-78页
    4.2 全波场无损检测试验第78-83页
        4.2.1 仪器设备和参数选取第79-81页
        4.2.2 现场数据采集第81-83页
    4.3 高铁线下结构预设缺陷空间分布评价第83-90页
        4.3.1 响应能量分布第83-88页
        4.3.2 卓越振幅分布第88-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高铁运营线路线下结构病害检测第92-112页
    5.1 CRTSⅠ型无砟轨道结构及养护现状第92-97页
        5.1.1 CRTSⅠ型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及施工工艺第92-95页
        5.1.2 运营线存在的病害现状第95-96页
        5.1.3 病害处治方法第96-97页
    5.2 拖曳式阵列3维数据采集技术第97-99页
        5.2.1 阵列式检波器第98页
        5.2.2 快速检测系统第98-99页
    5.3 检测区域及测线布置第99-104页
        5.3.1 检测区域的选取第99-100页
        5.3.2 测线布置第100-101页
        5.3.3 现场数据采集第101-104页
    5.4 高铁运营线病害空间位置评价第104-110页
        5.4.1 基于响应能量的病害区域评价第104-108页
        5.4.2 基于卓越特性的病害区域评价第108-110页
        5.4.3 病害空间分布综合评价第110页
    5.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第112-114页
    6.1 主要结论第112-113页
    6.2 建议及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欧铁路货运集拼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3D可视化地理信息的战术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