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论文中主要的符号极其含义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建筑节能和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的理论基础 | 第22-38页 |
2.1 建筑节能和围护结构热工特性 | 第22-28页 |
2.1.1 传热系数 | 第23-26页 |
2.1.2 热惰性指标 | 第26-27页 |
2.1.3 热量传递分析公式 | 第27-28页 |
2.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现状以及节能设计标准 | 第28-35页 |
2.2.1 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情况 | 第28-30页 |
2.2.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用能特点 | 第30-31页 |
2.2.3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标准 | 第31-32页 |
2.2.4 采暖居住建筑外墙在建筑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 | 第32-35页 |
2.3 当前实际运用中的相关规定 | 第35-37页 |
2.3.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现状 | 第35-36页 |
2.3.2 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特征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四个典型城市围护结构及热环境的调研与测试 | 第38-54页 |
3.1 实地测试的概况 | 第38页 |
3.2 测试方案的确定及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8-41页 |
3.3 测试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1-52页 |
3.3.1 成都地区 | 第41-44页 |
3.3.2 武汉地区 | 第44-47页 |
3.3.3 南昌地区 | 第47-49页 |
3.3.4 合肥地区 | 第49-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理论分析 | 第54-64页 |
4.1 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 | 第54-57页 |
4.2 热量传递分析 | 第57-62页 |
4.2.1 热量传递计算分析 | 第57-60页 |
4.2.2 热量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60-61页 |
4.2.3 内隔墙改造建议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模拟分析 | 第64-92页 |
5.1 模拟软件的确定 | 第64-67页 |
5.1.1 选定适宜的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分析软件 | 第64-66页 |
5.1.2 研究对象的模拟过程思路 | 第66-67页 |
5.2 Ecotect Analysis对典型住宅户型的模拟分析前期工作 | 第67-70页 |
5.2.1 Ecotect Analysis中建立模型 | 第67-68页 |
5.2.2 Ecotect Analysis的参数设置 | 第68-70页 |
5.3 热环境分析 | 第70-84页 |
5.3.1 典型户型逐时温度模拟分析 | 第71-79页 |
5.3.2 室内空间舒适度模拟分析 | 第79-84页 |
5.4 能耗分析及内隔墙传热系数的研究 | 第84-90页 |
5.4.1 能耗模拟分析 | 第84-87页 |
5.4.2 内隔墙传热系数研究 | 第87-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2页 |
6.2 展望与建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100-10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