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符号学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 第13-31页 |
2.1 符号学理论概述 | 第13-16页 |
2.2 景观表意符号 | 第16-20页 |
2.2.1 景观作为叙述自然和历史文化故事的符号 | 第16-18页 |
2.2.2 景观作为表达地方文化的符号 | 第18-19页 |
2.2.3 景观作为表达大众文化的符号 | 第19-20页 |
2.3 符号学在景观设计要素中的体现 | 第20-28页 |
2.3.1 建筑和建筑群 | 第20-22页 |
2.3.2 街道与广场 | 第22-24页 |
2.3.3 历史文化名胜古迹 | 第24-25页 |
2.3.4 园林与绿化 | 第25-27页 |
2.3.5 城市景观小品 | 第27-28页 |
2.4 城市景观的符号功能 | 第28-31页 |
2.4.1 认知功能 | 第28-29页 |
2.4.2 实用功能 | 第29页 |
2.4.3 审美功能 | 第29-30页 |
2.4.4 文化教育功能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新加坡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特点 | 第31-37页 |
3.1 新加坡城市景观的现状 | 第31-35页 |
3.1.1 自然类景观 | 第31-33页 |
3.1.2 人文类景观 | 第33-35页 |
3.2 新加坡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 | 第35-37页 |
3.2.1 自然中的景观 | 第35页 |
3.2.2 风格各异的建筑 | 第35-36页 |
3.2.3 可持续发展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符号学在新加坡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必要性 | 第37-42页 |
4.1 新加坡城市景观的影响因素 | 第37-40页 |
4.1.1 政策历史背景 | 第37-38页 |
4.1.2 宗教与文化定位 | 第38-39页 |
4.1.3 经济与城市发展 | 第39-40页 |
4.1.4 小结 | 第40页 |
4.2 新加坡景观符号的表征 | 第40页 |
4.3 新加坡景观符号的意义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基于符号学的景观分类在新加坡城市景观中的体现与表达 | 第42-57页 |
5.1 图像性符号景观 | 第43-48页 |
5.1.1 建筑 | 第43-47页 |
5.1.2 城市景观小品 | 第47页 |
5.1.3 小结 | 第47-48页 |
5.2 指示性符号景观 | 第48-52页 |
5.2.1 建筑与建筑群 | 第48-50页 |
5.2.2 街道和广场 | 第50-51页 |
5.2.3 历史文化名胜古迹 | 第51-52页 |
5.2.4 城市景观小品 | 第52页 |
5.2.5 小结 | 第52页 |
5.3 象征性符号景观 | 第52-55页 |
5.3.1 城市景观小品 | 第53-55页 |
5.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7-60页 |
6.1 对中国城市景观符号化设计的启示 | 第57页 |
6.2 研究成果 | 第57-59页 |
6.2.1 拟形型城市景观设计 | 第58页 |
6.2.2 指示型城市景观设计 | 第58页 |
6.2.3 拟意型城市景观设计 | 第58-59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