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述 | 第18-26页 |
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2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相关的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21页 |
2.2.3 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1-22页 |
2.3 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意义 | 第22-24页 |
2.3.1 有利于扶植中小企业发展 | 第22-23页 |
2.3.2 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 第23页 |
2.3.3 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第23-24页 |
2.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2.4.1 政策定位向引导、服务型转变 | 第24页 |
2.4.2 培育重点向打造创新集群转变 | 第24页 |
2.4.3 从软环境建设向培育创新文化转变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初创时期的状况 | 第26-36页 |
3.1 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区域概况 | 第26页 |
3.2 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概述 | 第26-27页 |
3.2.1 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概况 | 第26-27页 |
3.2.2 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 | 第27页 |
3.2.3 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取得成就 | 第27页 |
3.3 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初创时期面临的问题 | 第27-31页 |
3.3.1 配套政策缺乏 | 第28-29页 |
3.3.2 专业人才紧缺 | 第29-30页 |
3.3.3 园区建设较慢 | 第30-31页 |
3.3.4 产业集聚较弱 | 第31页 |
3.4 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问题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4.1 政策法规不健全 | 第32页 |
3.4.2 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3.4.3 招商引资工作滞后 | 第33-34页 |
3.4.4 园区带动力不足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国内外高新技术开发区初创时期发展的经验 | 第36-43页 |
4.1 国外典型高新区初创时期发展经验 | 第36-38页 |
4.1.1 美国硅谷 | 第36页 |
4.1.2 英国剑桥工业园 | 第36-37页 |
4.1.3 印度班加罗尔 | 第37-38页 |
4.2 国内典型高新区初创时期的发展经验 | 第38-41页 |
4.2.1 上海张江高新区 | 第38-39页 |
4.2.2 苏州高新区 | 第39-40页 |
4.2.3 西安高新区 | 第40-41页 |
4.3 经验总结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推进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路径 | 第43-50页 |
5.1 加大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 | 第43-45页 |
5.1.1 加快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 第43页 |
5.1.2 建立健全有效的体制机制体系 | 第43-45页 |
5.2 实施人才战略,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 | 第45-46页 |
5.2.1 转变人才引进工作观念 | 第45页 |
5.2.2 发挥当地高校资源优势 | 第45-46页 |
5.2.3 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 第46页 |
5.3 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全新的引资模式 | 第46-48页 |
5.3.1 搭建项目协同平台 | 第46-47页 |
5.3.2 搭建园区协同平台 | 第47页 |
5.3.3 搭建创新协同平台 | 第47-48页 |
5.4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 | 第48-49页 |
5.4.1 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兴办符合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 | 第48页 |
5.4.2 加快中介服务机构的国际化建设 | 第48页 |
5.4.3 提供特色化、专业化的中介服务 | 第48-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