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导论 | 第9-19页 |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研究的学术创新 | 第12-19页 |
| 1.近代地方政治制度与中央政治制度的关系研究 | 第12-15页 |
| 2.近代省制研究 | 第15-17页 |
| 3.对于现阶段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些思考 | 第17-19页 |
| 一、国之裂变:洪宪帝制之后国家政治中心的失落与纷乱的政局 | 第19-35页 |
| (一)单极强人政治的崩溃与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弹 | 第19-23页 |
| (二)中央政治的步履维艰与政局的纷乱 | 第23-26页 |
| (三)派系分裂与国家无政府状态的形成 | 第26-33页 |
| (四)国家中心权力的衰变轨迹 | 第33-35页 |
| 二、法统之殇:国会纷乱与国宪难产 | 第35-45页 |
| (一)国会第一次恢复与继续议宪 | 第35-37页 |
| (二)新国会选举与《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 第37-39页 |
| (三)国会第二次恢复与“曹锟宪法” | 第39-41页 |
| (四)民主或统一的两难境地 | 第41-45页 |
| 三、地方政治:各省军阀操纵下的联省自治与省宪实践 | 第45-61页 |
| (一)联省自治运动兴起的原因 | 第45-48页 |
| (二)湖南省自治与制宪的实践 | 第48-54页 |
| (三)其他各省的自治情况 | 第54-56页 |
| (四)联省自治的评价 | 第56-61页 |
| 四、“凝省为国”: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实践与国家中心权力的重塑 | 第61-77页 |
| (一)民国肇始之前孙中山的建国策略 | 第62-63页 |
| (二)民国初年的政局变化与孙中山的制度“纠结” | 第63-67页 |
| (三)孙中山对“联省自治”的评价变化 | 第67-70页 |
| (四)孙中山革命道路的实践与评价 | 第70-77页 |
| 结语 | 第77-83页 |
| (一)1916年后的国家政局与地方主义滥觞 | 第77-79页 |
| (二)历史的轮回与时代的主题 | 第79-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