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全球化带来的建设标准过高及千城一面的问题 | 第13-14页 |
1.1.2 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过度标准化问题 | 第14页 |
1.1.3 理性思想及现代主义弊端下的过度标准化问题 | 第14-15页 |
1.1.4 标准过度阻碍了城市空间人本关怀水平的提升 | 第15-16页 |
1.1.5 标准过度对发展低碳节约型城市的负面影响 | 第16-17页 |
1.2 研究的视角及核心问题 | 第17-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3-27页 |
2 城市的非标准化属性 | 第27-67页 |
2.1 城市的本质及属性 | 第27-41页 |
2.1.1 城市定义的再认识 | 第28-29页 |
2.1.2 城市本质的主要理论 | 第29-34页 |
2.1.3 城市本质的人本取向 | 第34-38页 |
2.1.4 城市属性的涵义 | 第38-39页 |
2.1.5 城市属性的特征 | 第39-40页 |
2.1.6 城市规划的人本观 | 第40-41页 |
2.2 标准及标准化 | 第41-50页 |
2.2.1 标准及标准化的定义 | 第41-44页 |
2.2.2 标准化的特点及形式 | 第44-45页 |
2.2.3 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地位及作用 | 第45-48页 |
2.2.4 工程建设标准化与城市本质的矛盾 | 第48-50页 |
2.3 非标准化 | 第50-52页 |
2.3.1 非标准化的涵义 | 第50页 |
2.3.2 非标准化的原理与特性 | 第50-51页 |
2.3.3 非标准化的应用领域 | 第51-52页 |
2.4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 | 第52-64页 |
2.4.1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概念辨析 | 第53-54页 |
2.4.2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的地域性 | 第54-57页 |
2.4.3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的人文性 | 第57-61页 |
2.4.4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的生态性 | 第61-63页 |
2.4.5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的相对性 | 第63-64页 |
2.5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64-66页 |
2.5.1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的必要性 | 第64页 |
2.5.2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的意义 | 第64-6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3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理念 | 第67-107页 |
3.1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地位及作用 | 第67-78页 |
3.1.1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产生及发展 | 第68-71页 |
3.1.2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定位及内容 | 第71-73页 |
3.1.3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分类及制定 | 第73-78页 |
3.1.4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特征 | 第78页 |
3.2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内涵框架 | 第78-88页 |
3.2.1 “度”及适度化的概念辨析 | 第78-80页 |
3.2.2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度”的范畴 | 第80-82页 |
3.2.3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度”的效果 | 第82-84页 |
3.2.4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内涵 | 第84-85页 |
3.2.5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症结 | 第85-88页 |
3.3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取向 | 第88-97页 |
3.3.1 城市非标准化属性 | 第88-89页 |
3.3.2 人本理念及思想 | 第89-91页 |
3.3.3 城乡规划科学化 | 第91-92页 |
3.3.4 城市设计的思想 | 第92-96页 |
3.3.5 环境伦理与低碳城市 | 第96-97页 |
3.4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辩证性 | 第97-102页 |
3.4.1 适度化不否定标准化 | 第98-99页 |
3.4.2 适度化不抹杀差异性 | 第99-100页 |
3.4.3 适度化也需要具有强制性 | 第100页 |
3.4.4 适度化有别于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 第100-101页 |
3.4.5 适度化兼具人性化、多样化与高质量 | 第101-102页 |
3.4.6 适度化强调技术性与社会性、艺术性的结合 | 第102页 |
3.5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必要性 | 第102-105页 |
3.5.1 城市规划过度标准化的负面影响 | 第102-104页 |
3.5.2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意义 | 第104-10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4 国内外城市规划标准的适度化发展 | 第107-133页 |
4.1 美国的城市设计导则制度 | 第107-112页 |
4.1.1 地方城市设计导则 | 第107-110页 |
4.1.2 学术组织颁布的参考标准 | 第110页 |
4.1.3 城市设计导则的特点 | 第110-111页 |
4.1.4 城市设计导则的价值观及发展趋向 | 第111-112页 |
4.1.5 技术标准(导则)的效用评价 | 第112页 |
4.2 英国的规划指引与设计手册 | 第112-120页 |
4.2.1 规划政策及规划指引 | 第112-118页 |
4.2.2 设计手册(行动指南) | 第118-119页 |
4.2.3 规划指引的价值观和发展趋向 | 第119-120页 |
4.2.4 规划指引的效用评价 | 第120页 |
4.3 新加坡技术准则与设计思想 | 第120-123页 |
4.3.1 规划技术准则 | 第120-122页 |
4.3.2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及主导思想 | 第122页 |
4.3.3 效用评价 | 第122-123页 |
4.4 香港地区规划标准与准则 | 第123-125页 |
4.4.1 规划标准与准则 | 第123-124页 |
4.4.2 其他规划依据 | 第124-125页 |
4.4.3 效用评价 | 第125页 |
4.5 深圳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 第125-13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30-133页 |
5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方法体系 | 第133-147页 |
5.1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的技术措施 | 第133-139页 |
5.1.1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分层 | 第133-134页 |
5.1.2 地方及特殊性需求优先 | 第134页 |
5.1.3 区分标准的执行强度 | 第134-135页 |
5.1.4 突出设计指引的作用 | 第135-136页 |
5.1.5 融合非技术性的内容 | 第136页 |
5.1.6 完善规划设计参考手册 | 第136-137页 |
5.1.7 多方位考量设计标准目标 | 第137-138页 |
5.1.8 体现与其他政策的关联性 | 第138页 |
5.1.9 增强标准形式的多样性 | 第138-139页 |
5.2 城市规划师价值观和专业素养 | 第139-140页 |
5.2.1 形成“适度化”的价值观 | 第139-140页 |
5.2.2 运用“适度化”的方法 | 第140页 |
5.2.3 丰富“适度化”的内涵 | 第140页 |
5.3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职能机构及任务 | 第140-142页 |
5.3.1 目前的机构及任务 | 第140-141页 |
5.3.2 管理制度的适度化方法 | 第141-142页 |
5.4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制定程序 | 第142-144页 |
5.5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评价与反馈机制 | 第144-14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6 城市空间规划相关标准适度化方法应用 | 第147-219页 |
6.1 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适度化研究 | 第147-186页 |
6.1.1 相关标准编制情况 | 第147-162页 |
6.1.2 适度化需求分析-地方性及特殊性需求 | 第162-174页 |
6.1.3 标准分类及用地控制经验借鉴 | 第174-180页 |
6.1.4 适度化要素及改进方法 | 第180-186页 |
6.2 城市道路相关标准适度化研究 | 第186-207页 |
6.2.1 道路宽度标准 | 第186-190页 |
6.2.2 交叉口转弯半径标准 | 第190-193页 |
6.2.3 立交桥设计标准 | 第193-200页 |
6.2.4 城市道路纵坡标准 | 第200-203页 |
6.2.5 步行及自行车系统标准 | 第203-207页 |
6.3 历史名城保护相关标准适度化研究 | 第207-212页 |
6.3.1 相关标准编制情况 | 第207-208页 |
6.3.2 适度化需求分析-非技术性内容需求 | 第208-211页 |
6.3.3 适度化要素及改进方法 | 第211-212页 |
6.4 防洪标准适度化研究 | 第212-214页 |
6.4.1 相关标准编制情况 | 第212页 |
6.4.2 适度化需求分析-多方位设计目标需求 | 第212-213页 |
6.4.3 适度化要素及改进方法 | 第213-214页 |
6.5 场地竖向标准适度化研究 | 第214-218页 |
6.5.1 相关标准的编制情况 | 第214页 |
6.5.2 适度化需求分析-标准执行强度需求 | 第214-216页 |
6.5.3 适度化要素及改进方法 | 第216-21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218-219页 |
7 结论 | 第219-225页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219-222页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3页 |
附录 | 第233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