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4-2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6页 |
第一章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26-59页 |
第一节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6-32页 |
一、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6-28页 |
二、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 第28-32页 |
第二节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32-59页 |
一、马克思的风险思想 | 第32-43页 |
二、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问题的探索与反思 | 第43-47页 |
三、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的熵理论 | 第47-51页 |
四、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发展病症的分析与诊断 | 第51-55页 |
五、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 第55-59页 |
第二章 吉登斯对风险问题的解析及风险社会的起源与特征 | 第59-80页 |
第一节 吉登斯对风险问题的解析 | 第59-67页 |
一、吉登斯对风险概念的考察与界定 | 第59-62页 |
二、前现代社会风险环境与现代社会风险环境之间的差异 | 第62-65页 |
三、现代社会的风险成因 | 第65-67页 |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起源与特征 | 第67-80页 |
一、风险社会的起源 | 第67-75页 |
二、风险社会的特征 | 第75-80页 |
第三章 风险社会:“现代性的阴暗面” | 第80-101页 |
第一节 现代性:转变开放与风险并存 | 第80-87页 |
一、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理解 | 第80-85页 |
二、风险与现代性 | 第85-87页 |
第二节 现代性制度性维度及风险 | 第87-92页 |
一、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 第87-90页 |
二、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衍生的风险 | 第90-92页 |
第三节 现代性的全球化与风险 | 第92-101页 |
一、现代性的全球化 | 第92-97页 |
二、现代性的全球化引发的风险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风险社会的应对之策 | 第101-135页 |
第一节 吉登斯对现代性风险的态度 | 第101-103页 |
一、四种对风险的适应性反应 | 第101-102页 |
二、吉登斯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创造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 | 第103-124页 |
一、乌托邦现实主义的提出及其内涵 | 第103-106页 |
二、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中应对风险的乌托邦理想 | 第106-109页 |
三、乌托邦现实主义模式中应对风险的现实主义举措 | 第109-124页 |
第三节 个体对现代性风险的应对 | 第124-135页 |
一、风险社会对个体生存的消极影响 | 第124-129页 |
二、个体应对现代性风险的途径 | 第129-135页 |
第五章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特征及其理论价值与局限性 | 第135-153页 |
第一节 吉登斯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之比较 | 第135-140页 |
一、吉登斯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相同点 | 第135-137页 |
二、吉登斯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不同点 | 第137-140页 |
第二节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特征与理论价值 | 第140-144页 |
一、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特征 | 第140-142页 |
二、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 | 第142-144页 |
第三节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局限性 | 第144-148页 |
一、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 第144-145页 |
二、风险社会成因探索的不彻底性 | 第145-147页 |
三、浓厚的乌托邦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 | 第147-148页 |
第四节 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第148-153页 |
一、揭示现代性的双重性特点引发深入思考 | 第149-151页 |
二、风险社会全球性特征思想的深刻启迪意义 | 第151-153页 |
结语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后记 | 第165-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