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碳烟微粒的生成机理和组成 | 第13-14页 |
1.3 柴油机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 第14-16页 |
1.4 碳烟颗粒物的微观特性 | 第16-20页 |
1.4.1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微观物理特性及其对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2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微观化学特性及其对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17-20页 |
1.5 碳烟的氧化机理研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5.1 碳烟和氧气的氧化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2 碳烟与NO_2的氧化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6 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后处理技术 | 第23-25页 |
1.7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试验设备 | 第27-36页 |
2.1 试验台架和采集系统 | 第27-28页 |
2.2 后处理器的选用 | 第28-29页 |
2.3 采样点和试验工况的选取 | 第29页 |
2.4 颗粒物粒数和粒径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29-30页 |
2.5 颗粒物的采集和处理 | 第30-32页 |
2.5.1 用于SOF质量测量的颗粒物的采集 | 第30-31页 |
2.5.2 仪器分析用柴油机尾气碳烟微粒样品的采集 | 第31-32页 |
2.6 碳烟微粒的表征仪器及方法 | 第32-34页 |
2.6.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2.6.2 微区拉曼散射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2.6.3 热重分析 | 第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发动机后处理器及工况对柴油机颗粒物SOF含量的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36-47页 |
3.1 各工况下排温空燃比 | 第36-37页 |
3.2 不透光烟度值 | 第37页 |
3.3 颗粒物所含SOF的含量 | 第37-39页 |
3.4 颗粒物粒数排放浓度及粒径分布规律 | 第39-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后处理器和运行工况对排放碳烟微粒表面官能团影响的研究 | 第47-54页 |
4.1 碳烟微粒表面官能团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和重要峰位的归属 | 第47-49页 |
4.2 颗粒物表面官能团的半定量分析 | 第49-52页 |
4.2.1 碳氢官能团分析 | 第49-50页 |
4.2.2 碳氧官能团分析 | 第50-51页 |
4.2.3 碳氢官能团和碳氧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分析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后处理器和发动机工况对排放碳烟微粒的有序化程度研究 | 第54-61页 |
5.1 碳烟微粒Raman谱图的分峰方法和峰位归属 | 第54-55页 |
5.2 碳烟微粒Raman谱图的峰位分析 | 第55-57页 |
5.3 碳烟微粒Raman光谱的半定量分析 | 第57-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后处理器和发动机工况对碳烟微粒氧化特性研究 | 第61-69页 |
6.1 碳烟微粒氧化活性表征方法及试验条件的确定 | 第61页 |
6.2 碳烟微粒氧化活性评价参数的定义 | 第61-64页 |
6.2.1 碳烟微粒氧化反应特征温度参数 | 第61-62页 |
6.2.2 碳烟微粒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 第62-64页 |
6.3 碳烟微粒氧化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68页 |
6.3.1 碳烟微粒程序升温氧化反应的失重特性 | 第64页 |
6.3.2 碳烟微粒程序升温氧化反应特征温度 | 第64-66页 |
6.3.3 碳烟微粒氧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 第66-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69-7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7.3 创新点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